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一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批示強調:“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2018年將是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扶貧領域作風問題的治理就與總書記提出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不謀而合。我們在肯定扶貧成績的同時,心中也要打個問號。十八大以來,可以說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極大進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貧困人口規模大幅減少,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貧困縣數量歷史上首次減少……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戰役,那么如今每天都在發生的脫貧故事,就是吹響通往最終勝利的沖刺號角。
然而在看到這些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內蒙古一個旗緊張迎檢,全旗花在培訓、差旅費、接待費上共計20萬元。看到一個鄉迎接檢查團,僅打印費就花了10多萬元。看到有領導到某村檢查,發現檔卡有一處涂改,就大發雷霆地質問,“這是什么性質的問題?脫貧檔案是進入博物館的歷史見證,你們就是這么做工作的?”
脫貧攻堅階段,一個地區的扶貧效果、進展到底怎樣,適當的檢查、評比,當然有必要。開展扶貧檢查,其初衷也不難理解,是希望通過檢查的方式形成監督、制衡的效果,以確保能夠順利脫貧。然而從實際情況看,一些地方的扶貧檢查走了形、變了味,變成了一種新的形式主義。
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考核辦法過于單一,沒有新辦法。檢查考核精準脫貧工作的質量不是看有多少檔案,多么精準的表格,而是看貧困戶的臉上有沒有笑容,貧困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貧困戶有沒有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精準扶貧工作任務艱巨,我們的檢查人員,最重要的是幫助那些在一線扶貧的干部排憂解難,而不是居高臨下,橫挑鼻子豎挑眼,引導基層搞形式主義,如此監督考核精準扶貧工作,必然浪費基層扶貧干部的時間,打擊基層扶貧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有阻礙作用。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行百里者半九十。精準扶貧工作要精準監督,精準管理,走出形式主義怪圈,把精準監督與管理的工作精準到基層干部工作的實際困難上,貧困戶的實際需求上。這樣才能使精準扶貧工作攻堅克難,取得勝利。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人民法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