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團河北省委打造的全省首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青春守護點對點——親情小屋”在張北縣郝家營鄉中心小學建成投用。關愛農村貧困留守兒童是團河北省委2017年確定的助力脫貧攻堅十項行動之一,而“親情小屋”建設項目則是其中的舉措之一。(人民網 10月16日)
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貧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脫貧并非是不能實現期望。從一定程度上說,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貧困群眾心懷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干勁和決心,是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能動性。無疑,去外地打工,亦是增強脫貧效果,改變脫貧的方式之一。當然,在外出務工的諸多問題中,孩子留守的關愛與溝通,是一個不小壁壘。
據相關報道稱,經過廣泛調研,團河北省委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現實狀況和實際需求,確定2017年在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依托農村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學校每縣建設1至3個“親情小屋”,旨在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感關懷、課后輔導、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等多種綜合性服務,幫助緩解農村留守兒童及常年在學校寄宿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存在的各類問題。筆者以為,解外出務工父母心里擔憂,給留守兒童更多的心靈慰藉,“親情小屋”是助力脫貧別樣溫馨。
關愛和保護留守兒童是個良心工程,更是個社會工程,需要在政府、社會、家庭、學校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發揮社會合力。曾有刊文如是說到:讓孩子留守確實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現實考量:進城務工不是進城“生活”,子女隨行既不會受到更好的教育,也難有更多照料的時間。而現實中,已然看到從政府機構到一些公益組織,對留守兒童的關心救助日漸增加,這有目共睹。但與單純的物質層面相比,孩子們所需要心理疏導與情感傳遞,以及精神、文化層面的“營養輸送”更為迫切?!坝H情小屋”項目建設正當其時。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貧困群眾的小康,全面小康就難言圓滿;沒有貧困群眾的自強不息,脫貧攻堅戰就會失去至關重要的內生動力。當然,話又說回來,單靠“親情小屋”要完全解決留守兒童心里對父母的期盼那是遠遠不夠。打贏脫貧攻堅戰,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引導他們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只是其一;更得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鼓勵支持各類企業、社會組織等到貧困地區辦企業,以此形成足不出戶的扶貧大格局。
握指成拳。和所有的孩子一樣,農村貧困留守兒童也需要一個溫暖的家庭、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對此,地方政府需要發力,家長需要一份更大責。但相信,只要地方政府能擴大扶貧路徑,在產業業態上,根據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扶持貧困農戶發展特色產業;在組織形式上,選擇好帶動地方發展的龍頭企業,搞好部門幫扶機制,并通過多樣形式開展實用技術、就業創業知識培訓,加強基本文化素質教育,讓貧困戶能就地發展脫貧致富。那么,在共同發力下,“親情小屋”的助力脫貧會更加別樣溫馨。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