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若想到舉人,就必須“進京趕考”。如今,正值脫貧攻堅關鍵期,廣大的干部也要“進村趕考”,為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實現脫貧摘帽,機關干部深入基層掛村包組聯戶,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倘若各級干部是“進村趕考”的“考生”話,那么“考場”就是脫貧攻堅主戰場,就是山寨村莊,就是田間地頭,“考官”就是廣大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
“進村趕考”要考什么呢?作為一名干部,要考試就必須備足功課,努力學習、鉆研業務,熟悉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法規。否則,一旦進入“考場“,群眾問起來便不知所以然。筆者認為“密切聯系群眾”是黨最大的政治優勢。因此,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應該是“進村趕考”最重要的考試內容。為了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進村趕考”正是想考一考干部與群眾的感情真不真,為群眾辦事情實在不實在,解決具體問題和困難有沒有能力,辦法靈不靈……這些都是重要的“考題”。
“進村趕考”者要考出真本事,考出真見解,考出真正的民情等實際問題,必須做到“身入”、“情入”和“心入”。一是要拉近與群眾的“物理距離”,零距離地與群眾嘮難事、聊貧事、拉家常,同吃一鍋飯,同住一間屋,同在一片田地勞動;二是要經常深入群眾面對面溝通,肩并肩解決困難,或許這樣,群眾才會覺得這些“考生”“不多余”、“不礙事”、“幫得上”“住得下”“干得了”,群眾才會覺得這些“考生”對幫扶所選擇推薦的方案、判斷乃致論述、答案等“用得著”、“有見解”,具有可操作性,能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進村趕考”的體驗來自真切,真切表露真心,真心萌發真情,真情孕育真知灼見。既然是“進村趕考”,就要往“實”處走,多接觸實際,可減少主觀主義;往“深”處邁,多接觸基層,可減少官僚主義;往“難”處跑,多接觸群眾,可減少教條主義;往“遭”處行,多接觸民情,可減少形式主義。畢竟,干部“進村趕考”能不能合格,最終脫貧摘帽“三率一度”能否過關,是否向黨和人民交得出滿意答卷,評判的最終是群眾!
(作者單位:中共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