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鄱陽縣謝家灘鎮紀委近期組織紀檢專干深入村落農家,開展“有話跟我說”活動,把工作延伸到農民群眾的家門口,讓有舉報、有不公、有意見、有困難的群眾無需出村就可以面對面反映問題,深受群眾歡迎。(7月24日 《中國紀檢監察報》)
這是一篇題為《接訪到農家 有話跟我說》的圖片新聞,在深挖“微腐敗”、決戰脫貧攻堅的當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紀檢干部走出辦公室,來到村落農家,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完成舉報、訴求等事宜,確實辛苦了干部,方便了群眾,是一項利民之舉。然而,反復揣摩之下,總覺得有什么地方讓人糾結。這樣的形式真能讓“有舉報、有不公、有意見、有困難的群眾無需出村就可以面對面反映問題”嗎?
從新聞中的圖片上看,紀檢干部現場辦公的地方是一個什么“工作室”,也許是村里的屋子吧,兩位紀檢干部模樣的人坐在辦公桌前,桌上放有印著“有話跟我說”字樣的標志牌,正面帶笑容、仔細聆聽對面一位婦女掰著指頭的訴說,旁邊還有十個多群眾模樣的人圍觀,或是排隊等候反映問題吧!這確實是一幅溫馨的畫面,把政府部門的利民行為和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擁戴都表現在圖片中了。應該說,就新聞中的江西省鄱陽縣謝家灘鎮紀委的這一舉措,收獲肯定是很大的,百姓的滿意度也是很高的。
然而,這樣的“形式”是否適合推而廣之,就有些令人深思了。紀檢干部來到村落農家,從圖片上看并不是到誰的家里拉家常、聽舉報,而是集中在一間比較寬大的“工作室”里設置臨時辦公室,亮出身份、標明事由,讓老百姓都來排隊“舉報”或“反映”。面對這樣的陣容,那些見過“場面”的群眾對自己的困難或許還能侃侃而談,而那些平時不善言談的百姓坐在紀檢干部的前面,還面對這么多老鄉,恐怕連自己的事情都表達不清楚了。在這樣“正式”的場合下,作為一名普通群眾,要真能公開“舉報”的,恐怕為數不多。
也就是說,這種“有話跟我說”的活動形式確實看起來很美,但能否真正聽到群眾的心里話,能否從中挖得出“微腐敗”,是值得三思的。都知道,國人的面子思想都比較嚴重,古人就有“不食嗟來之食”的“骨氣”,哪怕有困難,讓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叫苦,很多人也是不愿啟齒的;至于對別人的“舉報”,更是忌諱多多,各級各部門都還要加強對舉報者的“保密”,在這樣的場合下大張旗鼓地“舉報”,不知究竟有多少群眾做得到。這樣一來,“有話跟我說”就有了“形式”之嫌,也許難以實現開展的初衷。
走進村落農家,讓服務與群眾零距離,是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這種到鄉村去搞集中宣傳的模式,很適合黨的方針、政策的解讀,或是農業科學技術的培訓,或是英雄事跡的宣講等普及性的內容。要真正聽到群眾的心里話,入村入社都不夠,還需要入戶,一定程度上還要作好保密工作,百姓才愿意和你掏“心窩子”,訴求也好,舉報也罷,才可以無所顧忌地講。“有話跟我說”,關鍵是要群眾敢說、能說,否則,作用是要大打折扣的。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