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真正的貧困戶,一定要幫,但非貧困戶其實是大多數,對他們也不能冷落了,否則,有的老百姓就會認為:都說人民群眾是各級干部的衣食父母,可“貧困戶”是“親爹娘”,咱是“后的”。
自從中央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都把這個工作牢牢的記在心上、抓在手上,成為“五級書記工程”。參與扶貧的有黨委領導、有政府干部、有政法干警、有人民教師、有企業職工......而且還都是各單位的精英骨干,絕對都是按照“抽硬人、硬抽人”的標準來落實的。
于是就打了一場脫貧攻堅人力向扶貧集中、財力向扶貧傾斜、物力向扶貧匯聚的人民戰爭。無論從形式上、措施上、還是規模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窃趯嶋H的入村工作中,感覺扶貧像是在唱“獨角戲”,除了確實在資金、物質上得到“真金白銀”的少數農戶支持外,多數基層群眾并不是很“感冒”。甚至有群眾說:都說人民群眾是各級干部的衣食父母,可“貧困戶”是“親爹娘”,咱是“后的”。為什么有這樣的說法?
通過深入溝通了解到,隨著近年來扶貧力度的加大,貧困戶在享受上級政策、資金、物質扶持等方面,與大多數群眾相比,確實開了很多小灶、吃了很多偏飯、沾了很多便宜,這讓他們不滿:大伙都是腦袋朝上,他窮他就有理?他窮他就能白得扶持?我們起早貪黑、舍家撇業的,掙個錢也很不容易啊。就是這樣收入也沒比貧困戶多收啊。
確實是這樣,今年老百姓種啥啥便宜,養啥啥賠錢,多品種、大面積的賣難情況普遍發生:蔬菜如甘藍、西葫蘆、土豆、長豆角等在市場上批發才一兩毛一斤,就連平時幾元錢的“富貴菜”-----蒜薹也才三四毛一斤!夏天的主打水果-----西瓜批發也一兩毛錢一斤。養殖呢?雞蛋最便宜時不到兩元一斤,賠的養殖戶叫苦連天!很多蔬菜水果因為滯銷倒入溝渠、打在地里的視頻在微信中廣泛傳播。
不少群眾說:如果上級也拿出幫貧困戶的措施和力度來幫幫我們,不要求給派干部,只要給我們提供信息政策,開通物流銷售通道,搞好基礎設施和技術服務等,農產品還有這么難賣、錢還這么難掙嗎?老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我們絕大多數人增收了,貧困戶肯定也會連帶受益增收,最起碼不會在我們當中產生新的貧困戶!可我們感覺政府把精力都用在少數貧困戶上了,不管大多數了。
在扶貧措施中還有一項是助學扶貧,貧困戶家庭的孩子在學校可以享受“雨露計劃”、“三免一助”等政策,只要是在建檔立卡的系統內,不論孩子學習如何,品質如何,表現怎樣,都能享受,數額從一千元到幾千元不等。這又引起了孩子之間的質疑和不滿:憑什么他經常違紀給他發錢?憑什么他學習不好給他發錢?憑什么他每天吃喝比我們還好給他發錢?就憑他家戴著貧困戶的“帽子”?這讓老師也有口莫辯!
我們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扶貧中出現的“點”與“面”的親疏遠近之別,已經從農村擴展到學校,從上一代延伸到了下一代,影響頗深,值得警惕!
《論語?季氏》上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不能只種少數“貧困戶”的田,荒了多數“老百姓”的地。雨露均沾、共享發展才是應有之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公務員內參 2017-07-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