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耳朵聽到的,路上看到的都是扶貧干部的身影,無論工作日或者休息日,干部們都奔波在扶貧的路上。看到辛勤的扶貧干部和不勝其煩的貧困戶,不禁讓我思考起貧困的“癥結”到底在哪兒?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繡花”功夫又該下到哪兒?
抓住“癥結”扶真貧。現在實行的“結對幫扶”,落實了脫貧責任到人,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干部一對一幫扶,不僅降低了扶貧難度,也讓扶貧工作更加有效率。這也要求幫扶干部要壓實責任,與貧困戶深入交流,多接觸,了解貧困戶貧困的真正原因,找到致貧“癥結”,做到扶真貧。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貧困為榮。抓住了“癥結”,就能找到應對的辦法。
“對癥下藥”真扶貧。知道了貧困戶貧困的原因,“對癥下藥”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幫扶干部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要針對所結對貧困戶情況,實施有效、有針對性的幫扶。在幫扶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項幫扶就是感恩教育。扶貧先扶志,要讓貧困戶以脫貧為榮,主動尋找脫貧辦法。
因戶施策早脫貧。提供就業機會、教育資助、醫療救助……一定要做到將扶貧政策用到刀刃上。扶貧不能一鍋端,要根據每位貧困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幫扶。幫扶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貧困戶“動”起來了,脫貧也指日可待了。
(作者地址:四川省萬源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