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被稱為“懸崖村”的阿土勒爾村曾經封閉隔絕。2016年5月24日,《新京報》記者以《懸崖上的村莊》為題報道這個村落,村民貧窮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引發強烈關注。
深度貧窮令人心塞。涼山州直面問題、多措并舉,用務實行動回應社會關切。一年來,集中力量在“懸崖村”實施道路交通、水電基礎、生態移民、易地扶貧等建設,“懸崖村”有了可視電話、惠民小賣部,山里特產的蜂蜜在網絡上熱銷,最令輿論牽掛的懸崖藤梯被鋼梯取代,往日攀爬藤梯上學的孩子們實行全寄宿制管理,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懸崖村”的變化,打破了扶貧難扶智的困局。涼山州彝區扶貧在脫貧攻堅提上國家戰略高度前就開始了,社會各界傾注了大量精力。但是,彝區自然地理條件差、群眾思想觀念落后、文化素質水平低等原因,扶貧勵志舉步維艱。可喜的是,“懸崖村”脫貧會戰中,群眾思想有了變化,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有人辦起小賣部,有人銷售蜂蜜做買賣,有人參與建設務工創收。凡此種種,足見彝區群眾參與改變落后生產生活面貌的積極性普遍提高。
“懸崖村”的變化,說明務實是脫貧的出路。輿論關注“懸崖村”后,當地政府迅速響應,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根據彝區普遍貧窮的實際,大刀闊斧連片幫扶。尤其州縣結合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交通會戰等工作,加大類似“懸崖村”的道路交通、水電基礎、通信通訊等基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村群眾行路難、孩子上學難問題;投入資金加大生態移民搬遷,促使彝區群眾挪窮窩、改窮業、換窮貌、拔窮根。這些務實舉措,帶領貧困彝區欣欣向榮,足見涼山有一群勇于擔當、務實肯干的干部,打破了彝區治理存在短視政治眼光的詬病。
“懸崖村”的變化,見證輿論監督脫貧的力量。“懸崖村”的命運改變,與輿論監督分不開。若非媒體報道,它的貧窮不會問世,不會迎來政府提前介入建設,或將等上幾年才能開發,這點毋庸置疑。筆者以為,無論媒體監督,還是群眾監督,都是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政府無需遮掩,更應該積極回應,并借此開門納諫、集思廣益。顯然,處理“懸崖村”拔窮根問題上,涼山州做的恰到好處,不僅大手筆解決了焦點村問題,還將其周邊貧困村納入規劃,用切實舉措回應輿論關切。這是一次輿論監督政府工作的勝利,更是一次政府轉變工作思路、創新發展思路的勝利。
“懸崖村”在輿論喧囂中出世,砥礪奮進后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值得脫貧攻堅戰線借鑒。因為“懸崖村”不是涼山州彝區特產,更非巴蜀大地獨有,其它偏遠山區還有類似村莊。所以,推進扶貧事業任重道遠,必須要在務實擔當上做文章。要聯合社會力量,集聚群眾智慧、輿論力量、民間資本,發揮貧困群眾主觀能動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搞連片開發、整村推進,才能徹底斷窮根、改窮業,形成扶貧開發的規模效應。
(作者地址:四川成都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