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貧困老年人的潛在醫療需求研究
健康經濟學中有一個廣泛使用的原則即健康的水平公平,其定義為:同等健康需求應得到同等的醫療保健,不應該考慮個體的收入、地域和種族等特征。但事實上,這種公平很難被確保。在大部分的國家和地區醫療服務利用的不平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尤其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醫療服務不平等最為突出。窮人由于低收入、惡劣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與富人相比營養不良、患病的概率更高,有可能需要更多的醫療服務。但很多學者發現窮人實際的醫療服務利用與富人相比要少許多。而在這些貧困人口中,老年群體則是更為脆弱的一部分群體,特別是中國農村老年人,他們面臨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進城務工無暇照顧他們的子女、不健全的社保體系以及各種不利因素使他們的生活處境艱難。大量研究表明,農村老年貧困的一個重要致因便是健康問題。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不平等問題更為嚴重。那么我們想知道的問題是中國農村的貧困老年人是否存在著與收入相關的醫療服務利用壓抑?如果放開收入約束,他們的潛在醫療需求是否會發生改變?如何改變?知曉這些問題有利于了解貧困老年人真實的醫療需求,有利于明確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進方向,特別是為建立老年醫療保障體系提供決策依據。
研究發現農村貧困老年人患病后是否選擇就醫與收入約束沒明顯的關系。即使是最貧困的老年人患病后是否就醫取決于他們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但是就醫后的醫療支出則顯著受到收入的影響。首先被壓抑的是門診需求,隨著收入約束被放開住院需求的壓抑也顯現出來。農村貧困老年人門診需求明顯被收入壓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中住院治療的報銷比例要比門診治療的報銷比例高,使得許多人包括老年人在發生普通疾病時選擇不治療。但是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的下降,更容易使“小病”轉變為“大病”,因此這樣的選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醫療支出和醫療資源的浪費。我們認為農村貧困老年人的潛在醫療需求主要是門診需求,數據顯示門診潛在需求無論收入提高多少,均在30至50元之間,也就意味著對農村貧困老年人的每月門診補貼實際并不需要太多就可以滿足貧困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在農村,50-59歲的貧困老年群體相對于其他老年群體,面臨著更為嚴重的醫療需求壓抑,他們的潛在醫療需求更多。這一現象是我們之前沒有想到的,我們一直以為貧困的高齡老人會面臨更嚴重的醫療需求壓抑,可現實是50-59歲的老年人子女多處于讀書、結婚和生子的人生大事件中,家庭資源更多流向子女來解決這些大事件,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狀況無暇顧及,而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中的經濟往來則更多表現為子女對老年人的反哺,這種家庭資源流向模式也使得農村50-59歲的老年人潛在的醫療需求更多于其他高齡老人。
相對應的政策問題是這些最為弱勢的群體醫療需求如何保障?即使在醫療保險覆蓋率如此高的今天,這些貧困老年人的醫療需求依然明顯被收入壓抑。這些發現讓我們不得不對目前中國的醫療保障和救助制度進行反思。我們認為在中國,隨著老齡化的快速到來,整個社會的醫療和照顧需求會出現井噴式的增長,但老年人實際所獲得的醫療資源與其需求是不匹配和非均衡的,特別是貧困的農村老年人。當前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依然存在改進的空間,特別是對農村貧困老年人的醫療保障提供制度支持是目前正在進行的城鄉醫保一體化和精準扶貧的攻堅方向。
(作者單位:胡靜、劉亞飛,湖北經濟學院;黃建忠,美國羅格斯大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評論雜志社(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