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湖南省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此外,陜西神木縣撤銷,設立縣級神木市;浙江玉環縣撤銷,設立縣級玉環市;河北平泉縣撤銷,設立縣級平泉市;四川隆昌縣撤銷,設立縣級隆昌市。那么,很多地方政府為什么如此努力地想要推進縣改市?對于老百姓來說,縣和市到底有什么區別?撤縣設市能給新市民帶來什么切實的好處?(4月15日 《人民日報》)
再不過久,陜西神木縣、浙江玉環縣、河北平泉縣、四川隆昌縣將成為歷史,而代之以陜西神木市、浙江玉環市、河北平泉市和四川隆昌市。一字之差,其字面底下的各種利益博弈卻從來沒有停止,未來的道路或許也大不同。縣改市的沖動背后,受益者是誰,或許最能考驗撤縣設市的初衷與落腳點,也將成為檢驗撤縣設市未來的工作成色。
在撤縣設市的批復中,往往存在“管轄區域沒變,行政級別沒變,不得新建政府樓堂館所,不得新增人員編制”這些限制性的規定。雖然這些不變是“沿襲性的”,但卻飽含著以撤縣設市后的“功能性變革”。其中的不變是為了降低變革成本,讓撤縣設市“輕裝上陣”。
撤縣設市,是為了轉變相關區域發展模式,由偏重農業的發展結構向偏重工業、服務業等產業調整,在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水平上加快落子,最終的目標是城市化水平得以提升,市民生活不斷改善。
撤縣設市走過的彎路不能忽視,在一些撤縣設市的地方,雖然撤縣設市了,但農業經濟比重仍然占比偏大,城市建設和市民公共服務水平仍然處在“縣級”水平上,“假性城市化”問題不斷涌現。一句話,徒有“市”之名而具“縣”之實,市場和市民都沒有得到實惠,偏離了撤縣設市的初衷。這也是上一輪撤縣設市熱被終止的原因所在。
此輪撤縣設市,以及之后還在排隊等待著撤縣設市的160多個撤縣設市申請待批當中。確實有不少經濟發展在全國處于領跑方陣之中。隨著對撤縣設市的深入認識,打破偏重以人口指標為撤縣設市衡量標準的窠臼,而實行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生態承載力等更為多元的評判機制,才能使得撤縣設市,基礎更牢固,前景更廣闊,避免撤縣設市還不如“鄰縣”的尷尬。
撤縣設市需要堅持以市場為基礎。推進撤縣設市,是為了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從偏重農業向工業、服務業等產業轉移,從而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環境治理、城市公共服務提升等提供強有力的產業和資金支撐。而在這個過程中,撤縣設市地區的政府職能轉變,在增強城市功能,拓寬發展空間中都需要主動跟上,以實現撤縣設市實至名歸。
撤縣設市更需要堅持以市民為中心。城市化需要堅持以人的城市化為核心,已經成為各方的共識。推進撤縣設市,更不能偏離市民這個中心。正如有的網友所擔心的,一些縣撤縣設市,把名字一改,城市人口立馬增加,立馬共同富裕。市民“被富裕”的痛點不應該被市民所言中。只有不斷創造就業崗位,不斷提升市民享受公共服務的水平,才能避免縣和市這種單純的字面游戲。
縣和市代表著兩個發展的不同階段、兩個不同模式,撤縣設市,既是對以往發展成果的肯定,更應是促進發展轉型、加快發展、惠及民生的一個契機。堅守住市場和市民這兩個根本點,實現市場市民兩相宜目標,撤縣設市就會越走越穩,就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