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城鎮化百姓的那份最美的詩和遠方,是一方水土養育的人文精粹,它承載著祖祖輩輩的認知和智慧,凝聚著令人魂牽夢繞的情感,積淀著當地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是百姓心靈的家園,它已深深融入百姓的生命之中。倘若留不住鄉愁,將會導致地方文化特色的消損和地域歷史傳承的中斷乃至鄉魂的衰竭。其實質,傷害的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然而,城鎮化是現代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的,是提高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提升全體國民生活水平的必經之路。如何讓百姓過上富裕的日子,又能留住記憶中那份最美的詩和遠方,這是一道民生至上的必答題。
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是要跳出那種陳舊的城鎮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萬巷同工”,避免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模式,強化軟環境建設,打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和諧環境,否則,再繁華的城市也無法留住人們的鄉愁。協調城鄉沖突,重建美麗鄉愁,實際上是呼吁人們走一條包容式的發展道路。可以說,“千城一面、萬巷同工”的窘境不僅與“人的城鎮化”相悖而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民族文明的悲哀。要想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就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更要用歷史人文的思維來考量。
新型城鎮化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注重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注重在新城新區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文化街區、民族風情小鎮文化資源挖掘和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發展,保存城市文化記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鼓勵城市文化多樣化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形成多元開放的現代城市文化。這既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又能因地制宜,使其各放異彩,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州委研究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農民日報 2017年02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