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1號文件對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提出了總要求,強調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這對于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做好我市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性認識
近年來,我市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也存在著諸多矛盾和難題,突出表現在結構方面,主要是在供給側,這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適應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的迫切需要。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正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顯著增多。目前我市農業生產既小而又不強、既多而又不優的問題比較突出,只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才能更好地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
二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從全國來看,農業生產成本持續較快上漲,而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國內外農產品價差越來越大,玉米、棉花、糖料等進口規模不斷擴大,“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問題突出,呈現出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競爭力。
三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們宜都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平均占到農民收入的70%以上,山區、丘陵地區農民增收主要還是靠農業。由于供求結構失衡,出現了“糧價跌、傷心菜、賤柑桔”等現象,農民增產不增收。只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才能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四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這些年宜都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突出短板。必須抓住農產品供給充裕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修復生態、改善環境、補齊短板,實現綠色發展。
二、準確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要求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抓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因此,扎實推進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做到“四調整、四創新”。
一是調整供給體系,推進產品創新。當前我市農業供給側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生產還沒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買難”與“賣難”并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創新產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的產品。
二是調整要素使用,推進科技創新。水、土、肥、藥、技、機等,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投入要素。這些年,我們的水、土要素已經繃得很緊,肥、藥使用過量,機械、技術支撐能力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差距。必須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盡快推動農業發展由依靠物質要素投入驅動向依靠科技進步驅動轉變,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三是調整資源配置,推進制度創新。目前宜都農業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也較突出,生產區域布局結構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資源循環利用不夠,農作物秸稈、農膜回收利用率和畜禽糞污有效處理率都較低,一些地方還將水土等資源配置到產銷不對路的產品生產上。要堅持市場取向改革,加快完善農產品價格和收儲、農業補貼、金融保險、流通貿易、生態環保等政策,促進農業資源有效配置。
四是調整經營方式,推進管理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人。要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積極性,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發揮其在推廣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打造新業態等方面的引領作用,鼓勵其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任務重、難度大,在推進過程中要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一是加法和減法的關系。增加綠色、有機等優質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供給,適當調減滯銷品種生產,減少一般、過剩農產品供應,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調什么、怎么調則應由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市場情況自主決定。三是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既要著眼當前突出問題,更要抓住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一長期目標不動搖,抓緊補齊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設施裝備落后、科技創新不足等短板。四是力度和節奏的關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統籌兼顧,有力有序推進,加強科學指導,有保有壓,穩中求進。
三、明確我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中央、國務院已作出全面部署。落實這些部署安排,要突出抓好以下8項工作。
1、做精做優柑、茶特色產業。圍繞柑橘、茶葉兩大主導產業,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抓好“品種改良、果園改造、品質改善、管理改革”。柑桔品種以特早熟“大分、日南1號、肥之薯”為主;早熟以“國慶1號、鄂柑2號”為主;力爭通過幾年努力,熟期結構調整到特早熟10%,早熟60%,中熟30%;新發展茶葉要大力推廣無性系早熟品種。對柑桔40年以下的要密改希、高改矮,40年以上的重新建園。要以實施國家柑橘農業公園、中國宜紅茶博覽園項目為契機,抓好提質增效。鼓勵村村都建精品園,全市今年新建精品果園1萬畝、高效茶園8000畝,安全菜園2000畝。高標準建設全福河、云臺觀、柑子園、大風口、呂家坳5大茶葉基地和百里高效茶葉走廊,鼓勵茶葉初精制加工柴(煤)改氣(電)。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培育一批管理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設施農業主體。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國農村三產融合示范市、全國生態農業示范市、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示范基地建設。
2、發展環保高效養殖業。穩定生豬生產,大力發展牛、羊和養蜂產業,實施美麗畜牧生態工程、健康畜牧安全工程、特色畜牧精品工程、智慧畜牧創新工程、新型畜牧創業工程“五大工程”,以“三整三促”(大力整治畜禽養殖污染、病死動物隨意棄置、飼料獸藥有害殘留物,有效促進治水、治土、治氣)為抓手,大力推廣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養殖模式,強化安全強監管,確保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在高壩洲鎮天平山村、紅花套鎮大溪村、枝城鎮九道河村建設現代漁業產業園,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打造中國鱘魚谷。推廣稻田綜合種養,利用稻田套養蝦、鱉,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鼓勵發展池塘生態漁業。
3、進一步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根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生產需要,修改、完善、提升現有各類農業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等地方標準。繼續抓好10.2萬畝的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宜都蜜柑)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市實際又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推進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強產地環境檢測,建立健全監測結果通報制度和質量誠信體系。加大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嚴厲查處違禁農藥生產、銷售、使用等違法行為。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設,推行農產品條形碼制度,加快建立產銷區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
4、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村級農技推廣員和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積極探索和推廣農業1+X多元化社會服務機制。加快“透明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結合村級社會化管理服務平臺,創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方式,推行農業生產服務進網格。繼續實施“一村一名”農技推廣員,對年度工作目標要進行考核。繼續開展“農機安全示范鄉鎮”“農機安全示范村”創建活動,不斷強化災害天氣預警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提高人工影響天氣能力。
5、加快休閑旅游業發展。以陸漁生態休閑示范帶建設為引領,建設10條鄉村休閑帶、50個旅游休閑園、100家生態休閑農莊,實現“一線穿珠、線線相連、處處美景、全域公園”。以完善功能配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為重點,推進荊門山文化旅游城、天龍灣游客接待中心、清江古鎮二期、青林古鎮等項目建設,積極創建旅游名鎮、旅游名村、4A景區,爭創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
6、打造清江康養產業國家實驗區。依托秀美清江山水,逐步融合生態農業、休閑工業、旅游觀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醫療衛生等產業,以生態休閑、醫療康復、養生保健、生態農業體驗、生態旅游服務等綜合康養服務施設建設為重點,以宋山森林公園為核心,新建環宋山健康養生片區和臨江休閑度假片區。建立大宋山國際健康城、清江青林古鎮、三江康養新區、國家柑橘農業公園等清江康養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庫。形成“宋山醫養、青林水養、紅花食養、石門心養”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國綠色健康產業清江示范帶和國家級康養產業實驗區。
7、推進農村電商和流通體系發展。支持城鄉商業連鎖經營、農資物流配送、專業批發市場和電子商務發展,進一步辦好名優特農產品展銷會、農商、農超對接等活動。大力支持柑橘、茶葉、水產等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建立健全適合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8、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以土老憨、天人果汁、豐島集團、宜紅茶業等龍頭企業為核心,銜接國內外市場,市場向線上線下延伸,著力提升我市柑橘和紅茶等優勢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借助“宜農網”“中農批”“阿里巴巴”等交易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發展農產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圍繞生態綠色不斷出精品、創名牌、做口碑,進一步放大宜都蜜柑、宜都宜紅茶、土老憨等品牌的影響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使經濟形態變“綠”、發展質量變“優”。
作者系中共宜都市委副書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