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有句名言:你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
這句話正著聽、反著聽都有道理。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考核的東西恐怕并非真的有用,在得到考核數據的同時,我們卻忘記了考核的“初心”。
我們知道,在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中,有很多的經濟指標,比如GDP,比如就業率等等,這些指標都成為影響官員升遷、政績評價的重要依據。
然而,當一些考核指標被絕對化之后,我們可能得到的只是一堆數字,而并非真實的價值。
實際上,統計數據本身并沒有多大意義,數字背后一個地方的真實發展水平才是我們真正該追求的。當然,發展得好的地區,其各項經濟指標也都不錯。但這件事一旦反過來,就出了麻煩。
我們看到,發展水平這個“本”,被一些地方官員忘記了。他們更多是醉心于追逐數據的累積,發展到最后,通過某些“技巧”來實現數字的累積,這就成了典型的舍本逐末。
現在,“唯GDP”論已經有所降溫,但很多已經失真或和現實脫節的考核指標仍然在大行其道。
不久前有人提出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指標就是一例。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一定時期全社會建造和購買固定資產的工作量和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這個指標一度是有意義的,因為在區域經濟發展起步階段,我們需要通過大力度固定資產投資來實現經濟的啟動,通過量的積蓄來為今后質的突破奠定基礎。
但正如很多人看到的那樣,在新常態下,這一指標自身的缺陷已經十分明顯,再考核下去,恐怕只能產生負面的影響。
比如,這個統計數據只看大不看小,只看有形資源投入而不重視包括人力資源、科技創新等無形資產投資等等。而大量小的、分布式的、充滿活力的新經濟形態正在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趨勢之一。如果還是沿用以往的考核指標,那么在這種“指揮棒”引導下,大多數地方官員也只能“不免俗”地去違心追逐舊的統計口徑,這對提升中國經濟的質量必然會形成很大的負面效果。
實際上,在中國經濟步入轉型升級時代的今天,固定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實際上正在逐步弱化,人們的普遍共識是:長期依靠固定資產投資來拉動經濟必然邊際效應遞減,甚至會付出許多隱形代價。
因此,類似這種指標考核就應當及時叫停。用新的思維方式拿出新的辦法來衡量政績,用更科學的方式去引導執政理念執政方法。
記得三年前,中組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就規定,不能簡單把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唯一標準。
當時有專家提出,應當把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作為考核指標。
仔細看來,這些新指標有的具備長期性,比如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有的則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比如消化產能過剩。在筆者看來,無論是長期戰略還是短期目標,都應當綜合使用、互相彌補,且具備一定的彈性。當我們及時剔除不適當的內容,加入最具時代發展元素的考核方式時,那些制定考核指標的“初心”就自然能夠實現了。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第92期 總第119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