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這是不少農戶的心愿。筆者在不少地方發現,電商給農產品銷售帶來新商機,電商扶貧成為一種新的扶貧方式。農產品“觸電”后,推動了包裝、營銷、品質、服務等環節提升水平,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那么,誰為農產品代言呢?
目前,大部分農產品還是農戶代言。在各種網絡銷售平臺,不少是農戶自己代言,“媽媽味,手工秘制,零添加,健康食品”“無色素添加劑,自家產新辣椒面”“當日采摘,新鮮蔬菜,農家肥無農藥,自家園子生產”……類似的廣告語屢見不鮮。“有圖有真相”,不少網店還上傳了實拍的種植、制作、包裝圖片,增加了鄉土設計,增強了商品的可信度。
但有個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得到解決。網購的食品大部分是自己制作、直接食用的。食品安全關乎千家萬戶,食品品質如果有問題,對消費者來說,即便是千分之一的概率輪到自己頭上也會變成百分之百。
今年10月1日起,《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實施。根據該《辦法》第十六條和十八條規定,從10月1日起這類自制食品不能再隨意網售,“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但調查發現,很多店家仍存在不公示相關證照、超經營范圍從事食品經營、普通食品暗示功效等問題。這些亂象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最近,筆者到陜北延安采訪,發現大學生村官能為解決這一亂象發揮積極作用。在寶塔區甘谷驛鎮,有一支“甘紅”團隊充滿了創業干勁和創新活力。這個鎮的甘薯品質好,但過去銷售渠道很單一。一群大學生村官想為村民辦實事,成立了“甘紅大學生村官團隊”,千方百計幫農戶在網上銷售農產品。他們與農業合作社合作,從宣傳、策劃、包裝、銷售、售后服務等各環節下功夫,今年中秋策劃推出“米月傳奇”禮盒,包括紅薯月餅、土特產小米和手工制小掃帚,成了今年中秋當地最流行的禮品,銷售額近18萬元。
大學生村官為農產品當代言人,可謂一舉多得。首先,大學生村官具有熟悉村情和網購平臺的雙重優勢,能更好地設計、包裝、銷售農產品;其次,大學生村官是個不斷接續的團隊,他們經過多方考核,責任心較強,能為自己代言的農產品嚴格把關;第三,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既讓這些年輕人增長了才干,又讓他們通過實干獲取了村民信任,有利于開展日常工作。
目前,各地農村電商發展如火如荼。山西、河北、江西等地有不少大學生村官為鄉親們的農產品代言,成為新“網紅”。同時,電商扶貧的空間和前景也非常大,抓住這個機遇,可以開拓一片新藍海。
好事還需做得更實。政府部門要繼續加大對電商扶貧的扶持力度,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等相關群體的食品安全、電商知識等培訓。同時,整合各方資源,做強“大學生村官”這一品牌,讓這一團隊在農產品網絡銷售中發揮監控品質、保證質量、加強策劃等作用。讓工業品下鄉,讓農產品進城,發揮好這一團隊的力量,能為打通這兩條銷售渠道注入新活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