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從小康村建設到新農村建設,再到目前的美麗鄉村,鄉村建設與發展一直是國家高度重視的國家治理的中心任務,十三五規劃與中央各部門對鄉村建設發展的政策支持,舉全國之力精準扶貧,政治性任務已經全面展開。鄉村既迎來了希望,又迎來了挑戰,但我們從過去實踐中總結,凡政府好的初衷卻被地方運動式為迎接各項檢查而開展,鄉村最終堅守建設與發展的還是當地村干部與老百姓,因此復活一個村且能持續發展并帶動百姓穩定增收的并不是主管領導也不是投資商,而是國家好的政策支持與實干建設的村干部和村民。那么在現有政策優勢下,村干部如何帶領百姓復活一個村需具備哪些條件?如何建設自己未來的鄉村?鄉村該如何復活?
第一:一個村子的復活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立信仰,建民心,促團結是鄉村穩定發展的前提,不論從華西村,小崗村到今日的袁家村、郝堂村等村子的成功都離不開村干部帶領百姓齊心協力,共同致富的結果。目前的許多鄉村在百姓從原有的計劃經濟、生產關系向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在道德信仰與經濟利益中難以自拔,村干部肩負著樹拉正確榜樣與新形象,一言一行都影響百姓的價值取向。
第二“村子的復活必須帶領百生富足,須認識本村需要什么樣的經濟形勢來支持本村發展。目前美麗鄉村的旅游開發并不是鄉村發展的唯一出路,只有先穩定生產,綜合整治,統一規劃保持生態才能為以后鄉村發展奠定基礎,急功近利的產業開發與土地流轉都將給本村發展的道路越走越窄。“要建新農村,先建新金融”的郝堂模式值得借鑒。目前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要組織回鄉鄉賢共同構建村社共同體,為本村發展吸納各方人才參與管理運營做準備。
第三:村干部須了解五年后或十年后村子的人員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老人與小孩面臨的問題將挑戰村子的留存及配套設施建設。所以要開啟民智,動員村民組建村部發展規劃體系,明確本村發展模式,讓百姓看到希望,增強自信,提供政策支持并吸引更多回鄉創業青年,村干部要具備平衡各方面的能力與執行力。
第四: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全國城鎮化推進70%時更多鄉村將進入社區服務體系。村民變市民,村基層組織并入城鎮化管理體系中,更多村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村子的靈魂即將喪失,部分城市資本下鄉對土地進行流轉,村干部必須要有先天性預測未來,村集體經濟如何利用土地對接下鄉資本,把控土地資源有序利用,科學開發,將百姓利益捆綁其中,讓百姓持續穩定增收。在不同地域的鄉村朝逆城市化發展還是向城鎮化發展必面在村民委員會上選擇該村的方向道路。
作者:鄉建實踐者,高級室內建筑師,CIID資深會員,長沙龍喜博物館館長,長沙龍喜鄉村學院發起人,湖南古村之友牽頭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美麗鄉村人文龍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