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留住鄉愁
——中國江南水鄉的保護情結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很有文化、很科學、很有人情味的要求。
1鄉愁是什么?
鄉愁是久已忘懷,卻又記憶猶新的家鄉的美味,是那些老祖母或者媽媽傳下來的味道。鄉愁是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是人們對故鄉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物質環境的記憶,是對它存在與否的耽愁與懷念。“鄉愁”包含著家鄉祖祖輩輩留下的人與人的親情關系,而這些關系又憑藉著那些故鄉的古老建筑及建筑所形成的場景、風光特色而存在。我們常說“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橋在、河在、外婆在;外婆不在,橋也沒有了。所以,橋是關鍵、河是關鍵。
筆者鄉愁的總結是:個人的記憶因感受的差異而各有不同,卻因共同的家的連接而產生諸多共鳴,進而外化成為對家園、對土地、對民族、對國家的集體情感。所以,“留得住鄉愁”實際上是愛我們的家鄉,愛我們的親人,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中華民族。
2江南水鄉——中國城鎮文化的原形
江南各個傳統鎮都有大雷同和小區別。周莊是一個前街后河的街市,這種形態形成了一個水鄉城(圖2);烏鎮是一個家家枕河的水閣(圖3),到了這里馬上會想到唐詩“夾河穿鎮而過,家家枕河而居”;西塘是一個“蜿蜒連綿的廊棚”(圖4);而同里具有居家宅園的恬適(圖5)。現在這些水鄉都在申報世界遺產,沒有成功的原因是江蘇和浙江兩省缺乏合作。目前江蘇的周莊、同里、角直,浙江的烏鎮、南潯、西塘等十鎮共同列入了“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圖6)。我們應該認識到,只有我們的保護是不夠的,成為世界遺產以后,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江南水鄉的特征可以總結如下。
第一,“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首先,水鄉的宅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黃帝宅經》說“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中國古人將“家宅”比擬為身體,“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其次,江南水鄉是與水共生的生態城鎮典范。水鄉物產、水利灌溉、取水用水、工藝生產、交通運輸……形成一整套自我調節的生態水環境。架橋通隔水、聚而不壘墻,戶戶濱水而居,家家踏級入水,水墻門、水埠頭、水閣、水榭、水樓、水廊、水棚、水巷穿宅而過,人與水的交融發揮到極致。第三,水鄉的人與環境處于一個和諧的統一體中。四水歸堂的天井,上通天、下接地;開合自由的長窗,使內外相通外交,自然就這樣巧妙地引入宅內。這是中國傳統的房屋形式——北京的四合院、蘇州的廳堂以及福建土樓都是闔家團聚的形態,都形成了上通天、下通地的敬天畏地的宅子。天地君親師,這是很重要的中國傳統。
第二,“合院有序、修身齊家”的倫理根基。
中國人的家宅,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居住的機器”,而在于對中國傳統“家”文化的承載、詮釋和維系。北京的胡同、上海的街巷,這些胡同和街巷中曾發生過很多青梅竹馬的故事。這種親情的關系和住宅形態,在江南水鄉里體現得淋漓盡致。以前的“宅”是居住、祭祀、儲備、生產、教育、游憩等的復合體,“家”是人們學會共處,學會承擔社會責任的第一個地方,應該敬天地、拜祖先,闔家團聚,和睦鄉親,長幼有序,內外有別。中堂的主屋排列在中軸線上,左右順次展開的是一個家族的血緣親和、尊卑秩序,圍著一個院子生活,“共同擁有”同一片天地。個人的社會化在居住經驗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倫理社會的關系網絡由前庭延伸到街市,形成相互守望的鄰里社區。
第三,“戀土助鄉、心懷家園”的責任擔當。
水鄉古鎮的紳商階層,是地方慈善和公益事業的主要發起人、贊助者和主持人,他們修路造橋、疏浚河道、舍宅建廟、開設義塾、施米賑災,這是形成家鄉觀念和維持家鄉溫暖的要素。紳商精英階層是形成中國鄉土社會地方自治的重要力量,使水鄉市鎮獲得持續繁榮的文化滋養,他們進行具有公共秩序的城鎮營建,并且熱心修建廟宇、牌樓、園林、藝術收藏室、圖書館、私塾學院等文化設施(圖7,圖8)。現代社會的中產階級力量缺失,相比起明清江南士紳對家鄉的貢獻,其文化之衰微、文明之淪喪,實在令人汗顏。
第四,“安適和睦、詩意棲居”的文化家園。
江南水鄉注重修身養性、借景明志的園林營建,推開窗可品讀四季、寄情山水(圖9)。近年來,揚州的老城區里出現了50多個私家興建的古典式園林,當地領導說這些是違章建筑,要拆掉。筆者卻認為,這是老百姓的東西,百姓喜歡老建筑、老園林,寧愿面積小一點,但詩情畫意一些,一些精神蘊藏在里面,我們要予以發現。江南文化的溫婉清新和生活化特質,體現在很多著名的詩歌里,譬如“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韋莊);“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杜荀鶴)。如果說長安對全世界有著吸引力,那么全中國則對江南有著向往,這其中是可以存放心靈的家園依戀,是對詩意棲居的渴望。
3留住鄉愁——新常態下文化原鄉的回歸
實用多樣的水鄉建筑,反映出對生活便利和人際溝通的需要和尊重。現代中國城鎮生活中某些價值要素的普遍缺失,會令人更加珍惜古鎮中彌漫的親切與溫情。很多社會動態是依附在建筑上的。人們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和求學機會,涌向越來越擁擠的大城市,而在大規模工業化和恣意擴張中的中國城市,卻始終未能安下家來。而“江南小鎮的亦靜亦鬧,可以療治虛無的病癥,藥方就是生活”(王安憶《江南物事》)。現在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將傳統鄉土市鎮整片推倒重建,比如上海浦東的巨鎮周埔就被全面拆毀了(圖10)。珍惜鄉愁,是對生活積累的思考,是珍惜家園本身所包含的歷史意義和過程。現代化的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圖11)——講究日照、通風、采光、綠化率、停車率、容積率……但是沒有了人的親情!整齊劃一的排排房、別墅區、高層區、廉租房區各自成塊,人為地劃分了階層。
4留住鄉愁——我們能做什么?
我們需要在發展中守護城鄉遺產的民間力量。比如我們做的上海里弄調查,就是為了搞清楚上海還有多少值得保存的里弄,現在五年時間過去了,很可惜,已經消失了三分之一(圖12)。舉個例子,上海提籃橋猶太人避難地(圖13)。二戰期間,中華民國駐奧地利總領事何鳳山先生給遭受迫害的猶太人簽發了1000份前往中國的簽證,最終有4萬猶太人來到上海(其中有名姓可查的有3萬2千人)。這些猶太人在中國生活了整整八年,沒有一個非正常死亡,但很多流浪到世界其他地方的猶太人都死了,所以提籃橋對于猶太人是個很重要的鄉愁地。這個地方最終還是留下來了,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世界領導人都來看過。奧斯威辛集中營是世界遺產,代表的是死亡、悲慘(圖14);而上海的提籃橋猶太人避難地象征著生命、陽光、藍天、友誼。留下來的這些建筑是歷史和感情的載體,來參觀的猶太人都感動得掉眼淚,看起來不過是留下一些房子,但實際上留住的是鄉愁,擴大了的鄉愁,是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由“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合作的“遺珠拾粹”項目,目標有100多個城鎮,其中已經有30幾個成為國家級的名鎮、名城。這些工作都很重要,如果不去調查,不去研究,很多遺存就湮滅掉了。再比如,“走讀上海”活動倡導人們認識上海有哪些是我們的鄉愁地,我們要去了解,不然有些鄉愁地不明不白地就被拆掉了。我們還建立了“遺產保護工作營”,不僅是口頭保護,而是自己要參加勞動,這是我們保護遺產的責任。所以要去看、要去做、要去了解。
所以,在發展中守護城鄉遺產,留住“鄉愁”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同時,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必由之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規劃中國(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