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曾志華等:三美、六性:溪頭村走向世界之路

[ 作者:曾志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6-06 錄入:王惠敏 ]
    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美麗鄉村建設,是什么關系?是總有這樣那樣的沖突和矛盾,還是能夠互為支撐和因果?浙江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的建設之路,也許為我們給出了一種答案,正是:眾里尋村千百度,路轉溪頭忽見。

一個本來偏僻的山村,卻是2015年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試點村、2014年度住建部人居環境范例獎、2014年中國10個活化村莊典范之一、2013年浙江最美村莊;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旅游景區、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基地、浙江省衛生村、浙江省綠化示范村……將鄉村遺產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逐步讓一個偏僻的山村走向世界,這就是浙江龍泉的溪頭村。

溪頭村是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鄉政府所在地,距龍泉市區60公里。全村共278994人,常駐人口卻達到1800余人,土地總面積1.43萬畝,2015年人均收入15542元。幾年來,溪頭圍繞著“修復優雅傳統建筑、挖掘悠久傳統文化、打造優美人居環境、營造悠閑生活方式”的目標要求,在充分發掘和保護古代歷史遺跡、文化遺存的基礎上,優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和利用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讓村莊營造逐步向村莊經營轉變,最終讓村民不離開家園也能有發展,甚至讓離鄉發展的村民回歸村莊,通過青瓷文化與竹建筑雙年展架起了溪頭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在這個過程中,對溪頭道路的堅持,對“三美六性”的執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堅持“最溪頭”的建設模式

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三美”。

溪頭村是制瓷名村,革命老區、披云山景區所在地,區域位置獨特。在編制規劃時,首先突出“生態美”,盡量體現依山就勢,融入自然特色:其次突出“文化美”,充分挖掘地方建筑風格和歷史文化淵源,彰顯鄉土文化氣息;再次突出“個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異,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溪頭力求通過資源挖掘,游線整合,景觀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手段,將青瓷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的理念有機的融為一體,將其改造成集生態、文化、旅游于一體的新農村。

2.保護為主,抓住“靈魂”,體現“三個尊重”。

一個地方的美融合并反映在鄉民的生活里,只有尊重歷史傳統,尊重百姓生活,尊重土地所傳達的紋理,才能建成美麗鄉村。在溪頭,溪頭實施全流域禁漁,與沿溪各村簽訂聯合護溪公約,規范青瓷原料加工廠排污,成立衛生保潔隊伍,設河道專職保潔員,開展河道清淤,保護原石不外運。這些年,溪頭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民居就地取材,塊石壘基,夯土成墻、疊木架梁,黛瓦覆頂,所有的色彩源自大地,融山入水。源自生活的手工技藝,世代傳承的匠人,把最平凡的泥土變成玉器般的精美瓷器。郭鄰睦居,淳樸厚道,守信講義,和諧、寧靜與安詳……這些都讓鄉民引以為傲,它們濃縮了鄉村文化的價值和精髓。“歷史文化村落”建設的不只是一種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自我完善。

3.陽光監督,激發民眾“四自”精神。

溪頭村自實施歷史文化重點村項目以來,村干部公開承諾不參與村中各項事務的承包事宜,只對項目實施進行監管,同時請群眾參與全程監督。公開帳務,村民可即時查帳,陽光操作,不但將整合的資源進行統籌,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最多的事,為項目的盡快推進爭取了時間,同時也融洽了干群關系,提升信任度。工程建設從規劃、決策到建設都強調民眾的主體地位,村民“自己說話、自主辦事、自我犧牲、自我管理”,這有效地激發了他們建設的責任感和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無論是“八棵樹公園”的建設,活水進村三期建設,老街改造,老人活動中心,還是溪沿路亮化,綠化,美化項目,溪頭沒有采用傳統的發包模式,從設計到建設都充分發動村民參與,并充分尊重村民們的意見,很多村民的設想都在實施過程中得了體現。這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參與積極性,村民們主動為自己的公園捐錢捐物,自發投工投勞。如八棵樹公園建設過程中,村民組織捐款捐物達8萬余元,無償義務投工800多個。

二、“三美”是溪頭最本真的美

1.生態美

  大石頭還原工程——恢復生態循環:幾百年來,溪頭村建設用石都采自溪里,大石頭幾乎都被采光,河道被洪水肆意沖刷,本著保護河道生態系統的原則,溪頭村還原了河道中錯落有致的成噸的大石頭,保護原石不外運,恢復自然河道,這些最本真的,適合當地民眾觀點的百年回望工程的實施都得到了村民的肯定。

讓石頭回歸溪流

后垟螢火蟲基地——農耕生態化:溪頭村后垟片區生態環境良好,仍然保留著良好的傳統農耕生活方式。大面積的田地讓螢火蟲自然駐足,在建設過程中,溪頭村將傳統農作物耕種轉換為經濟作物,開墾為池塘種荷花,不僅讓螢火蟲有了更好的生存環境,荷花的觀賞性也更高,更有蓮子可賣。后垟螢火蟲基地讓農耕文化得到了保留,提高了觀賞價值,更讓生態環境得到了提升。

讓螢火蟲有嬉戲的家園

活水進村工程——人與生態循環:溪頭村沿溪而建,在天然溪水的養育下不斷壯大?;钏M村工程是將寶溪溪水引入整個村莊,讓村落內部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了循環。村民的生活因為水直接到達家門前而變得更加便利,不僅可以用來洗衣更可以用來灌溉,村民種花養植物的習慣得到了鼓勵,村落變得更加生態。

活水進村魚成群

2.文化美

瓷文化——建設時保護和傳承文化之根:溪頭文化之根是瓷,溪頭的文化之奇是窯。7支古龍窯的修繕保護,李家大院、陳家大院的修繕保護等系列項目,是溪頭建設對自身文化的肯定與傳承最好的體現。保護好世界最大的古龍窯群、傳承人類非遺的傳統青瓷燒制技藝,溪頭就有底氣走向世界、聞名世界。

恢復了活力的龍窯

竹文化——建設時創新和實踐傳統文化:溪頭憑著歷史中的窯成為世界之最,在當代,憑著國際竹建筑雙年展成為世界之先。在中國,最先思考鄉村眾多的傳統建設材料在當代多樣化的創新使用,最先集結了國際多方位的力量全面思考鄉村在地建設;在國際,最先思考瓷文化與竹文化的結合,最先實踐鄉村最大的竹建筑群展覽。竹社區證明了溪頭走向世界的決心。

國際建筑師們創作的竹建筑

民俗文化——鄉愁是促進建設的利器:鄉村的婚嫁喪娶活動與城市有著天壤之別,它所舉辦的地點更是承載鄉愁的精神領地,溪頭文化大禮堂的建設毫無疑問會獲得全村人的支持,更有八棵樹公園、活水公園,它們的建設更是促成了“節日放彩鯉”民俗文化的新生。還有鬧元宵、舞獅子、開天門、廟會、逢五集、過立夏、過端午等等民俗活動,正是民俗活動,成就了溪頭獨一無二的鄉愁。

民俗是獨一無二的鄉愁

3.個性美

 堅持最生態的村莊營造模式:溪頭的自然不僅體現在人對生態的保護,更體現在生態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育公園中所使用的水是披云水,有著會呼吸的天然礦泉水之稱號,村民所使用的生活水也是天然礦泉水,在建設中街道的兩側還分布著礦泉水直飲點,生態就這樣毫無縫融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中。

     傳統建筑材料和工法的挖掘:壘石、夯土、木材是浙西南傳統建設的材料,但在溪頭的建設中卻具備了自己的特色,壘石不以規律和具象的圖案為目的,而是更加生活化,無序化,仿佛天然就生長在那里,木棧道也是由長長短短的老木板組成,點綴木樁形成心理上的護欄…這一切的建設都是鄉野性的最佳體現。

 從傳統走向個性:國際竹建筑雙年展是溪頭人走向時代的決心,它的個性化不僅體現在對竹元素的多樣化運用,更體現在對傳統材料的多樣化思考,夯土和壘石得到了重組,制作青瓷的匣缽和青瓷片也被設計師巧妙地運用到建筑中,匣缽的運用得到了當地村民的認可,被廣泛地運用在民宿中。雙年展的個性建設逐漸成為鄉村的學習典范。

村中新建的廊橋

三、“六性”保證了溪頭村的鄉村性

    溪頭村建設堅持六大“鄉村性”

    生產場景的鄉村性;

    生活場景的鄉村性;

    景觀綠化的鄉村性

    建筑風貌的鄉村性;

    建筑材料的鄉村性;

    建筑工法的鄉村性

1.生產場景的鄉村性

恢復農耕景觀:溪頭村是寶溪鄉的核心行政村,人口吸引力大,并且相對其他村落有著更廣的平坦地勢,吸引了大量的木材廠和青瓷小作坊的安家。至2014年底,溪頭村西北部沿主要道路周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加工廠,嚴重破壞了傳統的農耕景觀。借2012年歷史文化村落規劃的機會,恢復了這片區域的農耕景觀。從2014年底開始,溪頭村開始了拆遷工作,至2016年,共搬遷和拆除了161個點,計2萬余平方米,在交叉路口新設置“逢五集”傳統集市。從此,溪頭村上畈區恢復了生產場景的鄉村性。

恢復農耕景觀:上畈區拆遷前(左)、后(右)

控制村落的發展規模,農耕景觀在鄉村景觀起著主導性作用,只有更多面積的耕地,村落的景觀才具備呼吸性,才能喚起更多的“鄉愁”。同時,村民所必須的非農耕生產性活動可以通過引導,分散地搬遷至村落周邊,做到“鄉愁”與“生產”兩不誤。

景觀向龍窯學習:恢復農耕生產景觀后,溪頭村內部最主要的就是青瓷生產活動。溪頭村青瓷燒制歷史悠久,生產形態幾百年前就已經穩定,龍窯的形制與山體契合,水車和水碓與水契合,生產車間與民居契合,所以龍窯等青瓷建筑是溪頭村最具鄉村性的景觀。在龍窯的保護性建設中,堅持完全由當地專業造龍窯的工匠對其進行古法修復,完全使用傳統材料,不添加任何過剩的裝飾,保證了最鄉土的生產性景觀。至2016年,溪頭村對7座古龍窯進行了全面的修復,都具備燒造的可能,將國粹進行了全面保護。

景觀建筑小品從龍窯中吸取元素

景觀的生產化:溪頭村在建設中,也將水車、水碓等生產性景觀運用至村落休閑景觀中,將生產景觀化,增加觀賞性和獨特性。至2016年,活水公園和轆轤窯前景觀都修建了水車、配置了水碓,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2.生活場景的鄉村性——景以致用以至魂

 在生活場景的建設中,溪頭的院落最具鄉村代表性。以條石圍矮墻,活水從墻下流向下一家。條石圍合起來的空間是村民戶外小院子,條石中錯落有致的空隙可供主人養花和晾曬,條石之外的活水小景可供客人玩樂,同時矮墻也可以讓游客切身感受到村民的生活,木躺椅、長條凳,悉數的鄉村生活之物都成為了景觀小品。

根據河道的凈化能力,溪頭村在溪岸邊設置了幾處洗衣臺。當村民感受到清澈的河水帶給自己的便利時,會覺得治理河道時的艱辛是值得的,并且在未來也會更加的保護溪水。同時也會感受到大石頭工程帶給他們的便利,過去的不理解,已演變為靈魂上的不可或缺。

充滿鄉土氣息的生活場景得到維系

活水進村工程讓整個村落聯系起來,景觀手法中采用青瓷元素進行美化,青瓷文化和水文化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他們主動在水渠旁栽花種草,這一切竟是這般順其自然。

在冬季,寶溪溪的大石頭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被子和新鮮蔬菜。或許當初村民對大石頭工程的河道生態系統保護作用不理解,但他們卻嫣然不知自己早已融入到了河道與氣候的生態系統中。

鄉村生活小景,不顯眼,卻是鄉村的重要特色

3.景觀綠化的鄉村性

4.建筑風貌的鄉村性

溪頭村建筑風貌管控策略:根據村落歷史發展情況,將村落建筑風貌進行分區定義;拆除破壞建筑風貌相融性建筑,強化建筑風貌分區;制定建筑風貌控制村規,做好村落民居建設指導工作;利用國際竹建筑雙年展大師力量,探究新形式鄉村建筑風貌。

翠花農家樂建筑風貌改造:該建筑本是現代風格,但位于古居風貌群區域,所以建筑外觀改造時以木材為主材,通過圓木與木板的結合,仿出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形態。同時用木欄桿強化建筑的原生性。

改造后的翠花農家樂

主街道風貌改造:主街道均為現代風建筑,整齊統一,缺少鄉土氣息。在改造過程中采用青磚和木板結合的形式進行改造。

主街風貌改造

建筑風貌的相融性

溪頭村多樣化建筑風貌并存

5.建設材料的鄉村性——溪頭豐富的本土建造材料

建筑材料的本土性——國際竹建筑雙年展中本土材料的創新使用。

6.建設工法的鄉村性——建設時期對材料工法的過渡

鄉村建設應謹慎使用“仿”材質,混凝土材質經過歲月的侵蝕,長滿青苔,同樣能達到鄉野的效果。

木材使用關鍵詞:謹慎使用炭化處理,自然老化效果更好;榫卯結構、木頭收縮、耐腐年限、防腐處理、做舊手法、價格估算等;大面積使用較新木板,少量使用老木板,形成材質對比,減少沉悶感的同時降低造價。

石材使用關鍵詞:自然性、生活性、無序性;八字石、磚塊石、尖頭朝外、平面朝外、本土壘法、群眾生活自然壘法。

石材使用的關鍵工法

溪頭村也注重對古老建造法的挖掘。這種特殊形制的橋就是以一張古老的照片為依據,進行原樣建造。它是溪頭人最古老智慧的代表,現在溪頭村進行修復,就是向他們致敬。截止2016年,寶溪溪和后垟溪已經修建了6座此形式的橋。

近年來,溪頭村通過積極打造活水進村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溪沿路改造建設,庭院綠化,7支古龍窯的修繕保護,李家大院、陳家大院的修繕保護等系列項目,建精建好每個點,最后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文化積淀深厚、地方特色濃郁的溪頭村,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正在青山綠水中發出璀璨的光芒。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同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在线观看 | 一级全黄大片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熟女88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最新欧美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