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實驗二小白云路分校的多名學生因“流鼻血”請假,多名家長懷疑與學校改造的操場有關,并表示在操場能聞到刺鼻氣味。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委員會今天發布處理意見:已啟動施工核查倒查機制,將對去年同期施工的學校操場全面排查。(澎湃新聞網,6月3日報道)
操場是學校的最基本公共設施,承載著學生課件休息、體育課程等各類活動。如果說學生是心臟,教師是大腦,教學樓是器官,操場就是血液,其中任何一項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學校的正常運行。操場的建設按照財政規定,嚴格招標程序,竣工后并由相關部門驗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記者調查顯示,該操場去年10月操場改造完工后,檢測報告顯示合格。
筆者不禁啞然,既然檢查報告合格,那么現在的“異味”又是從何而來。工作人員的解釋是有“可能是冬天過后,經太陽猛曬橡膠味就出來了,好比瀝青馬路被太陽曬得足,瀝青的味道就會比較大。”這個回答,感覺有點欲蓋彌彰,無法讓學生家長和讀者信服。
施工核查倒查機制已經啟動,仿佛是能給家長的最好的答復。問題出現后的及時解決本來是值得“點贊”的,但如果問題本身的出現就值得深思呢?是修建時偷漏次等材料、是監管時有利益分割、是驗收時“視而不見”……,太多的可能不得而知。
王岐山同志強調過,“紀”在“法”前。干部們都應該牢固樹立起紀律意識,用紀律約束行為,自覺把行為關進制度的籠子,如果越過底線、突破紅線,就會受到法律制裁。很多貪官的懺悔錄中,不乏這樣的說法:“有誰能及時提醒,早一點給我紀律處分,就不會走在今天這一步”。對任何出現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如果能夠及時嚴明紀律、嚴肅處理,怎會有這種后知后覺的“馬后炮”。
我們期待“異味”倒查能有個嚴肅的處理,但更期待倒查式的“馬后炮”越來越少,永遠把問題解決在進行時。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冠英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