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2月1日前后啟動的這輪國內大宗商品期貨行情,漲至2016年4月25日三大期貨交易所集中出臺調控措施為止,行情急轉直下。近期,豆粕、菜粕等農產品期貨開始大幅上行。
業內人士表示,供給側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大宗商品變動價格的主線之一,這個主線仍未結束,農產品可能成為大宗商品市場的下一個投資風口。
市場迎來增量資金
海通證券最新發布研報指出,包括股市、債市與期貨市場的國內資本市場,期貨市場的日均成交金額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而股市日成交金額在2015年5月28日到達2.3萬億后逐漸下滑,目前滬深兩市已降為4000億左右,債券市場較為穩定,日均成交額在4500億左右。4月25日當天期貨市場成交金額上沖2.8萬億,是股市的7倍。目前期市基本回落到1.5萬億以下的正常水平。
海通證券研究所期貨研究主管高上指出,在股指期貨限倉的背景下,期貨市場成交金額的放大,主要依賴商品期貨市場的成交。顯然,期貨市場已經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新風口,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在的背景下,逐漸成為大類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上一輪大宗商品上漲行情的邏輯來看,高上認為,此輪行情是在天時地利人和背景下發動的,究其原因有四個:一是2015年12月的美聯儲加息利空出盡,點燃了大宗期貨行情;二是從2011年開始的5年下跌有反彈需求;三是超發貨幣尋找新風口。而行情的導火索有三個:一是受美元指數回落觸發;二是2016年供給側改革激活;三是通脹預期抬頭,推升大宗行情上漲。
顯而易見的是,期貨此輪行情吸引了場外增量資金入場是不爭的事實。高上表示,雖然股票投資注重價值投資,持有股票理論基礎是分紅派息,然而在國內股市里,一年的股息率1%不到,往往被市場一天的波動抵消。而期貨本身就是多空博弈市。由于T+0流動性好,包括上期所、大商所的夜盤交易,投資者不會因當天國內外重大消息的發布而身陷T+1市場,當日被“套牢”。盡管是高杠桿,但期貨市場也同時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不斷吸引場外增量資金入場。
農產品大幅上行
在前一段時期的商品價格波動中,業內人士指出,黑色產業鏈的去產能只是處于啟動初期。去產能應遵循市場化原則,把效益好的留下,效益不好的去掉。不過,效益好的多是民營企業,效益不好的多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又背負著沉重的就業、債務包袱,因此去產能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近期,農產品期貨開始大幅上行,其中包括大豆、豆粕、菜粕、玉米等。市場猜測,農產品可能成為大宗商品市場下一個投資風口。
對此,高上認為,農產品期貨走強涉及四方面因素:一是勞動力、種子、化肥、農藥成本上升以及土地成本上升;二是極端氣候對農產品的影響;三是通脹預期抬頭,豬周期上升;四是相比黑色系商品,農產品短線的漲幅不是很大。農產品暴漲主因是極端天氣及需求強勁而導致供需趨緊。近期有機構將年度糖供應短缺預估上調。另外,近期菜價、肉價漲幅驚人,大宗商品連續反彈,助推了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海通證券研究報告指出,粕類是重要的飼料商品,因此下游豬肉等產品價格走高將對其需求提供支撐。短期豆類期貨仍將維持偏強震蕩走勢,近期國內豆粕重建庫存,下旬大豆供應壓力將逐步傳導至豆粕,價格回調壓力加大。不過,由于有機構報告將下調南美產量,期價短線或維持堅挺。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投資期貨有不少優勢,但其畢竟是高風險投資場所。期貨適合三類投資者參與:第一類是生產商、加工商與貿易商的實體企業,以及券商、保險、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進場對沖風險,他們把期貨市場作為風險管理場所;第二類是利用期現、跨期、跨品種與跨市場價差進行套利的投資者,他們平滑了市場價格,為市場提供了流動性;第三類是愿意承擔高風險,博取主觀交易的投機者,他們扮演了承接轉嫁套保與套利風險的角色。這三類投資者共同構筑了市場,在期貨交易規則下,形成了博弈關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