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問政的直播現場,村民送來的沒煮熟的米飯,渾濁的自來水,這些“禮物”讓領導干部很是尷尬,西昌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魏明奎當場給出解決方案,西昌市供排水總公司總經理鄧晗想要蒙混過去,被要求重新表態。(5月11日人民日報)
讓干部“紅紅臉”“出出汗”,堅持質詢要臨場,回答不回避,承諾必兌現,西昌開展電視問政這種方式值得我們注意的不是群眾拿著這些“尷尬”的禮物出現在直播現場,而是事件折射出的怎樣才能讓干部更好的兌現承諾,保持務實的工作作風。
利用網絡平臺解決群眾迫切關心的問題,從兩會期間“部長通道”的熱潮就已開始,部長的“發聲”是直面群眾問題,向群眾提出解決方向,都是解決宏而大的問題,而西昌電視問政卻始向具體,更貼近群眾現實利益的問題,“禮物”只是讓問題變得更形象更直觀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在給領導干部帶來壓力的同時,也是群眾進行監督的一種表現。
反觀以往,領導干部在媒體平臺上采取文字發言,有充足時間準備“作答”,作答變得“冠冕堂皇”,作答后卻將承諾拋之腦后,公眾也不知道問題是否解決,熱點事件就杳無音訊了。領導干部將“作答”流于形式,只是應付當前,而沒有善始善終。
領導干部臨場直面問題,做出承諾,直到問題解決,這是務實工作作風的表現。但是怎樣才能讓領導干部兌現承諾?其中群眾的監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電視媒體平臺幾乎遍布中國,每一位群眾都是一名監督者,就像眼前有一部放映機,時刻展示著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干部的一言一行會被“放大”,任何細小的不當舉動都會被群眾察覺。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的全民覆蓋作用,不只依靠從事媒體工作群體的力量,還要讓每位群眾都成為問題解決的監督者,讓領導干部不想不愿不敢對問題“始亂終棄”。
當然,電視問政只是加強領導工作務實作風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靠相關職能部門對整改情況進行跟蹤問效,讓每個問題真正落實到位,這樣“尷尬”的場面會越來越少,恐怕以后群眾尷尬的“禮物”也會越來越少了。
作者地址: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先灘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