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杭州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例
摘要:農村社區文化營造是為了復興鄉村傳統文化共同體,還是現代文明特質在鄉村社區的延伸,抑或想把兩者相結合,不僅關乎到社區文化的建設邏輯,更關乎到對現代社區定位和運轉的整體性認知。本研究以杭州農村社區文化禮堂這一載體的建設與運行為例,從為什么要建、建什么、如何運行三個層面,試圖對這一問題做出回答。研究發現,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意圖是推進國家意識形態、社區共同體文化、現代社會公民文化的契合,但目前僅停留在前兩者,即關注國家力量的縱向整合與復興傳統文化,而忽視了現代公民文化的發展。最后指出,社區文化營造不是一套既有的外在模式與社會事實,而是各類行動主體在實踐中的參與與投入,社區文化秩序是在行動與結構的不斷互動中產生均衡與變遷的。
關鍵詞:農村社區文化;文化營造;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共同體;公民文化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一種政策意義的我國農村社區建設肇始于2006年,其內在動因主要基于兩大因素:一是實現鄉村治理方式轉型與再組織化建設,以應對人口流動及村治模式未能有效實現國家與基層社會銜接的困境;二是城鄉一體化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推動城市社區治理與服務體系延伸、拓展到農村地區,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①其典型特征是以政府主導,通過組織化、制度化方式構建農村社區組織與服務體系,完善基礎設施與社區服務設施、提供資金保障,從而為農村社區建設提供物質基礎、組織載體與制度保障。
毫無疑問,政府主導模式對于社區建設啟動階段及其缺乏內生性發展的農村地區而言,實為必要。但當這些基礎設施和組織載體建立之后,如何啟動社區內生力量及其文化要素在制度銜接與治理上的功能,不僅關乎到社區發展的走向和社會的期待,亦關乎到理論上如何確立現代社區的意義與定位。從社區社會學的研究歷程來看,大致有三種研究理路:一是社區與社會的類型學劃分,社區是作為社會的對立物而存在的②;二是區位人文生態學和社會系統論的觀點,社區被視為是社會的基礎,是社會系統的一部分,特別是把社區視為現代城市文明與生活方式的基礎單元③;三是聯合國啟動的社區發展運動及其之后的研究,提出了現代社區的概念,它是國家迫近后的產物①。當然,基于國家制度體系與社區傳統,國家迫近有不同的方式,但不論哪種方式,都強調社區要在國家力量的幫助與支持下,啟動社區內生力量與居民自主性,去改善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然社區的發展就會形成福利依賴、社區行政化和社區橫向整合能力的弱化等后果。如有研究者發現,臺灣1960—1980年代的社區發展運動已成為政府政策的工具,盡管提供了社區福利化和農村社區的生活品質,但形成了對政府的強烈依賴,社區民主意識和自主意識卻沒有得到提升②。沃倫對美國在1960年代引入聯合國社區發展運動來改造農村社區與都市貧困社區過程的研究,發現美國社區與不同的社會單位(國家、市政府、公司、商會等之間的銜接這一縱向整合模式大大地強化了,這導致社區與內部子系統這一水平整合模式的弱化③。普特南的研究也發現,隨著公民意識、社會自組織力量的衰弱,社區生活與社會資本必將進一步受到損害,從而導致“獨自打保齡球”現象④。我國當前的社區建設在這些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導致政府動起來了,而基層社會難以動活起來⑤。
基于現代社區的定位和發展趨勢,顯然,啟動社區內生力量的發展和文化要素的配置將是我國社區建設下一階段的重點任務。而且社區內生力量的培育與文化要素之間又密切相關,因為作為意義和價值的符號模式的文化大大推進社會角色形成過程和人格需求意向的協調,即文化能夠協調個體行動系統⑥。普特南則指出公民參與、政治平等、團結—信任—規范、合作的社會結構即社團是共同構成具有公民美德、公共精神的“公民共同體”⑦。而在實踐層面,中國臺灣、日本、美國的社區文化營造則實質性地推動了社區內生力量和社區橫向整合能力。如1990年代,臺灣社區建設開始從注重經濟與福利的社區發展運動,進入到文化層面的社區總體營造上。如有研究者指出,臺灣的社區營造,“不只是在營造一個社區,實際上它已經是在營造一個新社會,營造一個新文化,營造一個新人。換句話說,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本質,其實就是在造人”⑧。日本社區在二戰后不僅建立了完備的治理制度和組織體系,而且強調社區治理中的公民文化,包括公民主體意識、社會參與意識、公共生活、遵守法律與道德等⑨。美國的社區發展進入到21世紀后,提出公民治理的文化與民主實踐,公民的角色要從政府服務的被動消費者變為社區治理的主動參與者。
我國當前的農村社區建設還停留在物質和組織制度層面,文化營造還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先發地區開始提出在農村社區建立文化中心或者文化禮堂,以彌補農村地區文化與精神缺失問題。但對于要營造什么樣的農村社區文化,農村社區文化在現代社區建設中的定位與作用,以及怎么建并如何使得社區文化與居民行動及其外部世界相銜接,還不甚清晰。基于此,本文擬以杭州農村社區文化禮堂建設的實踐為例,探討社區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社區文化擔負什么樣的功能,以及農村社區文化對社區和社會系統具有什么樣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社區文化的邏輯基礎是社區,不同的社區定位與價值會產生不同的社區文化樣態與模式。就目前而言,我國社區社會學的研究,主要使用社區與社會的類型化劃分和社區是社會的基礎兩個研究理路,即使涉及到社區治理、國家與社區的關系等問題,亦沒有明確地闡釋現代社區在國家迫近后的方式、方法及其功能問題。由此,社區文化概念也沿襲了這兩種范式進行分析。
一是把社區作為一種地域共同體和自在性的產物,即特定地域、共同長久生活及共有習慣而形成的價值和規范意義的社區,由此社區文化就是基于特定生活方式及共享價值規范與行為的總和。這種研究思路,遵循著滕尼斯的“社區—社會”類型學概念,是一種傳統的對社區概念的理解。涂爾干也持此觀點,他的機械團結社會強調同一團體的成員們采用同樣的謀生手段,擁有同樣的習俗和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群體,即有相似性而構成的共同意識和一致性①。韋伯則從個體主觀感受來強調這種共同體性,他認為,“在個別場合內,平均狀況下或者純粹模式里,如果而且只要社會行為取向的基礎是參與者主觀感受到的(情感的或傳統的)共同屬于一個整體的感覺,這時的社會,就應當成為‘共同體’”②。以至于鮑曼認為,這種共同體特征是基于相互的、聯結在一起的情感的“共同理解”才得以保持根本性的團結,這種共同理解的自然而然性的原材料就是由“同質性”和“共同性”構成的③。
由自然、自在整體與共同性所產生的共同體,其社區文化就變成了如何形成和塑造依特定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所構成的共享價值和規范。它強調社區文化在地域、價值、規范、符號與語言上的獨特性和內在性,如區別與城市社會陌生人關系的熟人網絡、特定的農業生產與非物質文化、特定的價值觀與文化傳承、民俗與慣習等等。如吳文藻認為,“文化是社區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會、文化,最簡單的定義可說是某一社區內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謂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動的結果”④。景天魁認為,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的共識和認同,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建設的邏輯起點⑤。袁德指出,社區文化包括地域性、群眾性、歸屬性和承繼性四個方面,是社區內共享和普遍接受及創造的文化成果⑥。農村社區文化則更是強調這種地域文化所形成的特殊性共同體和鄉民文化。如有研究者指出,在傳統社會,“社區”與“文化”是混用的概念,指涉符號化的整體感和文化自主性,這是一種鄉民文化⑦。還有研究者認為,農村社區文化的本質是一種“處境化”經驗,是農民日常生活的一種總結和凝練⑧。此外,還有研究者認為,農村社區文化是農村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實踐所所形成的文化與文化作用于人的過程,即“人化”和“化人”的結合⑨。
二是把社區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銜接部分,社區固然有地域與共同體的特征,但在現代性背景下,外部社會系統會不斷影響和進入到社區建設中來,由此引致社區不再是一種自然、自在的整合,而是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那么社區文化自然要受到現代性文明和文化特質的介入與影響。即社區文化是在社區范圍內推進國家意識形態、現代公民文化、公民責任、民主實踐、公共性文化、現代日常生活文化的集成。沃倫認為,社區是更大社會系統的縮影,他說,“確實,思想系統、當地性的觀點和行為模式本質上是重要的,但一個來自火星的觀察者將被他們跨越國家的出奇的相似性而震驚。這再次表明,它們最好被認為是國家文化的思想和行為系統在當地的制定或實現”。還有研究者指出,城市化已經是發生在社區層面上的關鍵性的變遷過程,城市主義是外向影響的,人們既可能沒有遷入城市,也可能沒有從農業轉向非農業工作。還有的研究者關注到了大眾社會崛起后,社區成為“類社會化”的社區,現代工業文明和生活方式對社區治理、公民參與的影響及其文化變遷。
不難看出,這兩種對社區文化和農村社區文化的研究范式,只是各自強調了它們所關注的某個方面。前者關注了社區相對于社會的內部整合功能和自主性,由此農村社區文化更為關注鄰里生活和鄉民日常價值規范的社會團結功能;后者關注了社區與外部社會的銜接功能和開放性,由此社區文化是國家意識形態、社區共同體生活和城市公民文化的整合與再造。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自主、封閉的社區與沒有銜接的社區文化在現代性的影響下,存在的基礎受到巨大挑戰,不過作為一種合作、互助的人類本性的共同體生活和價值規范要素依然存在,如鄰里生活、人躍出個體生活與家庭生活之外的社區交互式合作、群體生活方式與儀式等,這樣所構成的社區文化依然是社區意識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只是把社區看成社會的一個縮影,把社區文化視為社會系統在社區內部的“殖民”,把現代文明視為鄉民文化的替代物,則把社區的定位與屬性給消解了。
三、杭州農村社區文化禮堂建設:可為與困境
(一)為什么做:改善民生與構建農民精神家園
2012年浙江省提出了“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兩富現代化浙江建設,把文化強省放在了重要的戰略位置。精神富有和文化強省,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產業、文化軟實力、核心價值觀、人才科技與創新等城市與現代工業文明上,亦要在廣大城鄉基層活化與塑造文化理念、文化內涵與文化特質,推進以城鄉居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規范的基礎文化建設。而從社會關注度和文化使用價值來看,前者往往受到更多的關注,因為它能直接產生文化效益與文化產品,如文化產業、科技、現代工業文明等,后者則難以直接提供文化效益且任務艱巨,所受到的關注較少。但是文化建設也有自身的發展邏輯,缺乏基層社會文化內核的文化創新或文化創意,注定是沒有根的“漂浮之物”,既難以發揮傳統,又難以促成整個社會層面上的文化轉型與國家意識形態的建構。
而且在基層社會,城鄉之間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服務又存在著巨大差距,城市擁有歌劇院、電影院、市區街道及社區的社區文化中心、公園、社區學院等基礎文化設施,并開展了相應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而農村地區在這些方面則相當匱乏。在改革開放前建立的各種大會堂、廣場由于時間久遠,也難發揮其功能,且這些設施的建設并不以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務為主要內容。與此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農村社會與農村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如有研究指出,在農村社區服務需求上,文體活動的需求已經位列社區環境保潔、治安糾紛調解等第一大方陣①。此外,農村社區文化還不同于城市社區文化與現代工業文明,因為它還有傳統維護、活化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所產生的特有價值規范的功能,如傳統美德、地域宗族家族文化或姓氏文化、非物質文化、基于鄉村鄰里熟人社會道德信任、村規民約等文化共同體的要素,且這種文化要素不僅在維護社區團結、居民共同感上產生作用,甚至對市場化、工業化和全球化影響的城市社會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如各種社戲、民俗、農業生產、傳統、祠堂等已成為城市居民“鄉村游”“農家樂”“體驗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不僅在中國如此,美國鄉村社會也有。如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以政府資助的方式開展農村社區“遺產走廊”項目,通過在沿線農村社區開發和實施綜合的文化規劃來展示特殊的文化、自然和歷史資源及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每個區域提供一個文化主體,在1996年被國會作為國家遺產檢索區,在2001年有400萬游客到訪,高峰時達到1720萬,創造了8.32億美元的收入②。
正是基于上述因素,2013年浙江省提出農村社區文化禮堂建設,并作為當年度政府十件實事之一。其定位要求是改善民生、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構建農民精神家園。其實早在2012年杭州臨安就開始了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提出文化禮堂是集文化設施、文脈傳承、文脈傳播于一身的綜合性文化載體,并在當年度建成有示范意義的50個村級禮堂。浙江省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在臨安實踐的基礎上予以深化的。在省里出臺政策后,杭州市快速跟進,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市文化禮堂建設的意見》《關于做好農村公益金資助農村文化“百堂工程”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系統而全面地對農村文化禮堂、主要任務、工作措施做了規定,由此在全市大規模地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試點工作,如在2013年內完成了193個集學教型、禮儀型、娛樂型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禮堂。
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主體上,政府起著規劃、執行和推動的作用。一方面,農村文化禮堂是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具有公共性特點,理應由政府提供;另一方面農村社區的資金與人才匱乏也是政府強化公共文化城鄉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不過,在政府的引導下,一些農村社區的地方精英和熱心人士也積極投入到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來,如富陽新浦村有位企業家捐贈250多萬參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一些地方,如余杭區、蕭山區、臨安市、建德市等已出現各類小額資助者,這體現了政府主導并引導社會參與的功能。
(二)做什么:傳統文化與公民文化銜接的困境
杭州的文化禮堂建設以精神家園為主題,側重思想道德建設、文體娛樂活動、知識技能普及于一體,目標是建立以縣(市)重點文化設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文化禮堂為主陣地的農村新型公共文化服務三級體系。而在具體建設上,強調文化禮堂建設要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稟賦,挖掘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注重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創新,在建筑風格、展示內容和活動形式方面要形成特色和品牌,力爭做到“一村一品”。由于實行獎勵和項目制的方式來推動,各地為便于項目包裝和便于識別,以便更好地獲得資助,紛紛強調其特色與功能。如富陽的諸佳塢村以祠堂為中心,串聯墻景畫、孝道公園等,開辟忠孝文化教育基地,弘揚敬老美德;黃公望村,因元朝大畫家黃公望晚年隱居于此,并繪就《富春山居圖》而得名,他們以弘揚書畫文化為主軸來打造文化禮堂;余杭仁和街道花園村以西鎮區委舊址是余杭黨組織誕生、發展、壯大曲折過程的歷史見證為核心的文化禮堂建設,成為余杭開發紅色旅游線路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和平臺;余杭瓶窯鎮奇鶴村以古戲臺和祠堂為核心內容來打造村級文化禮堂。
而在服務空間和內容設計上,主要注重于日常生活空間的營造和公共活動的供給。包括公共日常活動與場所設置,如禮堂,用于召開村民大會、舉辦報告會、文藝節慶活動,學堂用于各種培訓和教育;展示和交往場所設置,展示、鄰里交往、特定的村史、文化特質等,如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藝術廊等五廊建設。此外,還配備有各種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廣播室、“春泥計劃”活動室、群眾文體活動設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平臺等文體活動場所,用以開展居民日常生活交往、學習等的服務。但總的來說,這些服務內容基本停留在弘揚和體現“忠、孝、仁、義、禮、智、信、廉、勇”的優秀農村傳統美德,展示村莊整體形象與傳統地域文化,傳承先賢精神與學習身邊楷模,以及舉辦節慶與重大活動、培訓實用知識和技能、豐富文體活動方面。
顯而易見,這種定位和實踐實質上是要構建以農村社區為單位的地域“文化共同體”。應該說這對于形成村莊集體記憶、歷史共同感和居民互動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共同感和團結性往往需要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這樣容易強化同質性與價值規范,形成整體的共同體意識。但是在現代社會,互動和共同體感還應具備活力、可續性和聯接社會的能力。當一個封閉的互動共同體成為人們眼里的一切,就會成為排斥其他共同體的堡壘①。社區文化營造與互動決不能成為排斥流動人口、排斥社會與全球化的閥門,不然由社區銜接所構成的地方社會,只能成為自我封閉和孤立的場所。一些地方的實踐,目前已有這樣的趨勢,即村籍已經成為利益和文化的邊界,缺乏與社會、與外部成員文化的銜接性與共享性。當然,杭州的農村社區文化禮堂的建設也強調現代文明的進入、融合,但其所指的現代文明基本上限定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等教化、培訓和熏陶層面。即把國家的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市場的科學技能和培訓植入到鄉村社會,基本沒有涉及到公民教育、公共性生活、公民責任、團結合作和自組織能力建設的維度,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建設所產生的公民文化、價值體系并沒有很好地嵌入到社區文化建設中來。固然,國家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植入到基層社會,是國家梳理或治理基層社會的重要內容,而且在社區的應用還可以通過地方文化網絡、社會工作者的柔性與內化的方式顯得更為彈性。市場文化的介入則是彌散性的,既可以借助政府的行政方式,對勞動力的需求要求政府提供勞動技能培訓和相關的工業知識體系的職業教育等,也可以通過市場的功利觀念滲透,如金錢與利益導向、市場文化機構進入等。
而現代社會建設的文化培育和文化訴求的滿足則要困難的多,一方面是由于社會與國家、市場相比存在著天然弱質性,并且在我們國家相當長的時間里還存在著缺位,如社會建設的兩個載體——社區和社會組織在我國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開始有所發展,社會組織的真正勃興則是在21世紀初;另一方面現代社會建設的文化理念、具體方式是要在參與和實踐中體驗的,居民和社區要發揮行動者的能力才能做到,它不是一種完全的規范體系,而是一套行動系統。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圖海納認為,“文化是個場域,是各社會行動者意欲管理和掌握的一套資源和模式,行動者占有這些資源和模式或通過相互協商將其轉變為社會組織。文化的各種取向是由集體成果以及特定集體所從事之(自我生產)行動層次所決定的”②。這一點,日本的公民館建設與新加坡的鄰里組織建設值得學習。在日本各城鄉社區建有廣泛的集教育、公民互動、鄰里關系處理、家庭關系處理、公民參與、公益服務的公民館,并且強調由居民組成各種群體與組織參與公民館活動及其社區治理活動,成為基層民主和公民文化意識的重要搖籃。新加坡的鄰里組織建設則強調鄰里之間互動、交往的規則、方式方法,如制定各種類型的《居民公約》,規范鄰里活動等。
(三)怎么運行:居民是參加者還是參與者
杭州的農村社區建設、甚至浙江大部分的農村社區建設實行的都是“村治為核,社區為輔”的組織治理架構,即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性組織,而社區組織是功能性組織,主要是采用社區公共服務站或社區服務中心的方式進入,擔負的是政府在農村社區的公共服務職能,因此農村社區的權力核心是村兩委。農村社區文化禮堂在政府完成出資、建設任務后,其管理和運行權則移交給村兩委,然后由村兩委指定一名村干部負責文化禮堂的工作。一方面,由于村治的核心任務是村民自治和發展經濟,為此農村社區干部對現代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等內容還缺乏清晰的認知和行動能力,而更多的是基于生活習慣、傳統習俗等方面來思考和建設文化禮堂,因此文化禮堂的服務內容更多的是傳承與復活傳統文化、日常生活習俗,及其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國家意識形態;另一方面,除了村民自治所形成的組織化體系之外,基于農民自身所產生的合作、志愿和利他主義文化并非農業社會的文明,而且隨著人口流動和異質化的增加,農村社區的社會組織發展缺乏動力與能力,因此除了一些趣緣性的老年文化群體外,農民的組織化參與程度其實非常低,以至于農村社區文化營造主要靠老年人在參加。兩者的結合進一步強化了社區文化營造的傳統導向功能和國家意識形態功能,而對年輕人或農村職業群體的吸引力極為有限。
與此同時,為了滿足政府部門對農村社區文化禮堂建設的目標考核任務,村兩委極力去推動大型活動的開展、建立各種展示平臺,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文藝團體、志愿者團體和相關的社區社會組織,以至于這些活動的開展與服務主要依靠村兩委的干部在負責,農民成為被動的參加者和文化表演者,而不是真正的參與者。一方面難以對社區文化的管理權、運行權產生影響,更沒有決策權,因為真正的參與是對決策、政策的影響權與決定權;另一方面參與要想發揮影響需要組織化、制度化,并配合人力資源和技術上的輔助,顯然這方面無論是政府還是農村社區,在技術與人力資源及其文化組織的培育性方面才剛剛起步。如臨安市直到2014年才開始啟動政府購買農村社會組織服務來推進農村社區文化營造,目前在農村青少年文化團隊、公民志愿服務團隊和地方特色的文藝團隊等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而參與者則不同,它是能動者和行動者,是行動和實踐的主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參與者和行動者“它首先是個公民;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緊密聯系。在個人自由和參與群體生活之間,不可能有任何區隔”①。這就表明作為社區文化的參與者,它不僅只是被動地參加,而是要在參加的過程中進行文化主體的建設和文化的再生產,并銜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一種深度的“投入”。這種投入將產生公共精神,從而可以為構建富有生機的、相互支持的和賦予包容性的地方共同體帶來愿景;同時,也能夠抵御生活在這個個人主義時代的一些消極因素②。
如余杭良渚文化村,在社區組織、市場組織的協助下,廣大社區居民通過主體行動和成立自組織,在參與率達到90%以上的情況下自主創制了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村民公約》,成為社區文明準則和居民鄰里互動的“皮毛法”。而且通過社區文化禮堂的村民表演、居民環境與公民教育的實踐,已經在和諧鄰里關系構建、小區停車、環境整治、志愿互助服務精神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公民實踐與公民參與,正是積極文化行動者內涵的體現,并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新型的社區文化和社區意識。
四、結論
從杭州的農村社區文化禮堂建設情況來看,其在復興傳統村落文化、價值規范和生活方式上的作用和傳導國家意識形態上的功能體現的較為明顯,但在引入現代社會文明、公民意識與公共精神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推動社區與社會文化的銜接與整合及其培育居民成為積極行動者方面還有明顯不足。在此過程中,一些農村社區文化禮堂成了“歷史博物館”,扮演了展示、傳承的功能,而沒有真正深入到當代轉型農民的內心世界中去;還有一些則成為了國家意識形態在農村社區的“樁腳”,扮演了宣教、傳導的功能,且是一種硬性的文化植入,而沒有與農民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導致“兩張皮”現象。當然亦有一些農村社區文化禮堂在極力推動農村傳統文化與現代公民文化的整合與轉化,并在文化參與、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和社區公共精神鍛造方面進行了探索。
從杭州的農村社區文化禮堂建設的可為與不足還可以看出,農村社區文化營造絕不是單純的地域文化共同體的構建或者文化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問題,它還涉及到我們如何定位現代農村社區和現代農村社區與社會、國家及市場之間的關系。現代農村社區必須與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建設相互銜接并保持開放性,因此農村社區文化也必須吸收國家治理文化、現代社會建設的理念,把文化共同體建設與公民共同體的建設進行有機整合。這不僅是境外社區文化營造的發展歷程和基本經驗,也是現代社區定位與發展的本質性要求,因為社區在國家、市場和社會迫近后,已成為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與社會的轉型與變遷,會深度影響社區的變遷,社區的變遷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區文化的變遷。
與此同時,不能僅僅把社區文化視為涂爾干式的具有普遍、外在和強制的社會事實①,亦不能把社區的實踐者視為社區結構的附屬者,而應看到社區文化營造的行動者邏輯,它是政府、社會組織、社區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和農村居民這些行動者主體在歷史與實踐中的建構過程。各類行動主體都在不斷生產和再生產社區文化,包括對社區文化管理權與運行權的參與和獲取、社區文化組織的孕育等等。只有建立各種農村社區文化組織,并為這些組織及其農村居民“賦權增能”,他們才有能力、有動力去運用文化規則與資源產生新的行動,從而形成新的社區文化結構與文化秩序。因此,在農村社區文化營造過程中,應特別重視各類文化主體、文化的行動者在建構和生產社區文化規則與資源方面的積極角色,提升農民文化權利意識與公共責任,由此來構建活力社區和群體動力的文化社區。
正是從這兩個角度上來說,農村社區文化營造和文化禮堂的建設才具有重大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僅是對社區而言的,也是對社會系統而言的。對社區來說,即為社區結構與有序運行提供文化橫向整合、文化橫向銜接的功能;對社會系統來說,即為社區與社會、國家、市場的縱向整合與銜接提供民主參與、公共精神與公共責任、自治文化培植的功能。因此,在農村社區文化營造中,只有把社區傳統文化與現代公民文化相契合,把農村社區居民視為參與者,強化其組織化能力和對社區文化政策、決策的影響力,才能有效實現文化營造的真正價值。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山東社會科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