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百個社區建立課堂,邀請名家給居民演講授課,將抽象的理論、生硬的教育轉化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記者近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基層社區了解到,這個市從去年開設“燕趙社區大講堂”,一年多來舉辦講座1100余場,5萬多人次直接受益,探索出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新路子。(新華社石家莊4月24日電)
在西部地區的社區,政策宣講由于缺乏工作經費,加上許多干部文化水平較低,已經習慣了與群眾進行問答的模式,讓群眾對國家政策方針往往一知半解,甚至以訛傳訛。加之宣講方并不在意宣講內容是否符合群眾需求,且對實際效果沒有寄予太高期望,造成政策宣講與群眾的距離很遠,很冷。“燕趙社區大講堂”的做法,讓原本看似高大上,實質缺乏溫度的政策宣傳,走下了“神壇”,走進了基層,實現了真正的接地氣,給群眾帶來了一股濃濃的暖意,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
都說政策宣講難,難在什么地方?一方面是宣講人員沒有適應時代發展,還在實行填鴨式教育,引發群眾反感;一方面在于現在的很多政策文件,要么云山霧罩,連政府內部人員都不知所云,;要么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讓群眾覺得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因此,要破解政策宣講難題,使廣大群眾樂于接受,主動學習,必須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找準群眾的“共鳴點”。
國人的天性是什么?愛湊熱鬧。政策宣講要讓人們想聽、樂聽、愛聽,說到居民心坎上,達到打動人、溫暖人、點撥人、啟迪人的目的,就要激發基層的創新能力,做到形式多樣,不能僅是設點、上墻、發傳單的老套路。只有根據不同層次的受眾便于理解的方式,如老年人喜歡聽戲,就不妨編成戲劇、評書、快板等;中青年人喜歡網絡,就不妨制作微電影、小品、歌舞等;青少年喜歡動畫,就不妨制作漫畫、連環畫冊等,做到不拘一格搞宣講,才能吸引群眾的注意力,擴大影響力。
有需求才有市場。政策宣講的對象是群眾,就要注重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在重要政策重點宣講的基礎上,要突出以群眾為核心,提高群眾的滿意度。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群眾對信息的需求往往著眼于現實。如急需外出務工的人,他渴望的就業扶持、培訓和招工方面的政策信息;快要退休的人,他關心的是養老醫保方面的政策信息;學生關心的是教育培訓方面的政策信息,而不是什么三年計劃、五年目標。只有解決了群眾當前的信息需求,他們才能擴展信息需求的寬度和廣度,接受更多的政策信息以充實知識儲備,為人生做好下一步的規劃。
政策宣講,講的是政策,看的是行動。只有堅持以民為本,才能讓大道理“化整為零”,把政策送進千家萬戶,讓群眾感受政府政策產生的溫暖,進而實現群眾真正想聽、要聽。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政務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