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復興被發酵的香氣誘人。在一個個看起來已經不太像鄉村,或已經毫無生機可言的所謂古村落里,一場關于鄉村復興的保衛戰拉開了,打響了,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勢頭越來越猛。再造鄉村,硝煙正濃。
期間不乏聽到反對的聲音。主要觀點為:一要跟著時代的大趨勢走,不要開歷史的倒車;二、城市化才是時代的主題,鄉村自有鄉村的命運軌跡,不可人力強為之;三、高喊鄉村復興的人不過是借著這股勢頭謀個人之私利,情懷不過是謀利的手段而已。
孰對孰錯、孰正孰偏、孰真孰偽,請首先看一看來自不同陣營的彼此態度與觀點。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不妨看看對立雙方幾個不同陣營的專家觀點,從而一辯其中的是非曲直。
陣營1:高唱鄉村復興
1、第一種聲音
有城市化就一定有逆城市化,有鬼村就一定有鬼鎮鬼城。此一時彼一時。(對“鄉村復興很難哦,世界的歷史潮流是城市化。”聲音的回應。)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隨著交通、網絡等高度發展,城市的優勢在衰退,鄉村的優勢開始上升。未來社會有五大趨勢越來越明顯:
一、生態文明價值觀主流化;
二、食化自主化、本地化、自然化;
三、生產生活化;
四、人人都會追問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哪里?
五、人人有信仰。
這五大趁勢會導致逆城市化主流化,農村業態多元化。
復興鄉村會成為潮流。
2、第二種聲音
為激活高椅古村落,我們進行了一年的硬件建設,孝道互助合作社成立,資源分類,鄉村書屋等。今年又開始了農婦培訓,讓古村不僅有古樸典雅的外表,又擁有賢惠典雅的農民生活,又有有鳥語花香的農家小院。
我們激活的不僅是生產,更是一種農耕文明中的田園品質。鄉村,未來中國家的奢侈品!
3、第三種聲音
歷史潮流也會回歸的。歐洲正在回歸。
歷史不需要預判,是人物和趨勢所致。“回歸”用詞不當,確實應該是創新的,引領新趨勢的。
陣營2:城市化才是潮流
1、鄉村復興很難哦,世界的歷史潮流是城市化。
2、大趨勢與小概率事件不是一回事。(對“有城市化就一定有逆城市化,有鬼村就一定有鬼鎮鬼城,此一時彼一時”聲音的回應。)
3、歷史是不可能回歸的,這是常識。(對“歷史潮流也會回歸的。歐洲正在回歸”聲音的回應。)
4、鄉村的事情很復雜,不是幾個詞能夠概括得了的。順其自然比較好,尤其是一些懷抱商業目的去人為干擾鄉村演替的人,在歷史大趨勢之下,都將是徒勞,甚至被恥笑。
5、鄉村是一種文化的生命體,生老病死,理所當然!人為干擾,充其量只是像醫生給病人治病,有特定作用,但改變不了病人的人生軌跡。
6、“五化”可能有點懸哦(對“未來社會有五大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聲音的回應):
(1)生態文明價值觀主流化。難道生態文化價值觀就一定是指向鄉村么,城市不是生態價值觀的載體,荒野也不是生態價值觀的載體,海洋呢?
(2)食化自主化本地化自然化。占總人口60℅以上的生活在城鎮,如何食化自主化本地化?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分工和組織化。
(3)生產生活化。自古以來,人類就是生態的一部分,生產就是生活的延續。生產與生活,就像白天與黑夜一樣,自然交替。
(4)人人都會追問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哪里?人從哪里來,很清楚,媽媽生下來的。人到哪里去,更清楚,死亡。不需要追問,追問的人不是哲學家,就是傳教士,否則就是精神病人。
(5)人人有信仰。信仰是什么,尚不好定論,何況人可以信仰共產主義,也可以信仰宗教,還可以什么"信仰"也沒有,為什么非要把信仰與鄉村聯系到一起去呢?
“這五大趁勢”不僅不會導致逆城市化主流化,農村業態多元化,而且只能更加強化城市化的主流趨勢!正如現代女子中沒有任何一個女子愿意裹腳穿三寸金蓮一樣,這就是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力量。
很多常識是不需要追問的,多數人不過是為謀生而矣,不要自以為自己高尚,更不能自我標榜為高尚,掏空了自己的生活,消耗了自己的生命,枉費了自己的人生!其實,平安的平凡地生活著,才是作為生命個體的人最大的意義。
陣營3: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鄉村是城市的昨天,城市是鄉村的明天,問題是城市和鄉村都生活在今天。
黑格爾說:“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我們都相信歷史有自己的邏輯和趨勢,并都認為自己是把握住了歷史的邏輯和大勢,因此也就是合理的和現實的。
然而,歷史上每朝的歷史都是由繼任者修史的,傳統似乎又說明把握歷史的邏輯和大勢是很難的,誠如“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一樣。
在后人看來,歷史的鬧劇總是以悲喜劇的方式接連上演,劇情不同,相同的是每個劇中人都以神圣的態度,嚴肅認真相信和行動,歷史的荒誕莫過于此了!
正是因為歷史可以是胡適說的,任人裝扮的小姑娘,才更需要去反思和質問。悲哀的是,處于當下的我們并不確信何為歷史的邏輯和大勢,并總有一部分人在追問并解答這個問題。所謂當局者迷,因此這始終是個問題!
陣營4:未來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
以上內容是筆者所在的某個微信群幾位不同領域專家各執一詞的辯論。爭論雖激烈,但聽起來卻各有道理,值得深思。問題是,未來的中國鄉村到底向何處去,是復興、創新,重新再崛起,還是被城市化、城鎮化浪潮吞噬?
問題的答案到底是什么,這是一個時代的大話題,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其中的關鍵是,我們應該看清,在波詭云譎的鄉村變化的浪潮下面,到底是哪幾股力量在起作用,同時其各自在扮演什么角色。
若簡單概括歸納,影響鄉村未來走向的無非是四種力量:一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二是政府主導的行政化力量,三是以牟利為主要目的上山下鄉的企業資本,四是分別為以上三者提供智力服務的專家與機構。
在這四股力量中有一個十分滑稽可笑的現象,即鄉村本是農民的天下,事實上關于鄉村的未來命運到底會如何,向哪個方向走,反倒不是農民最關心的事情。還有一個情況是,對于自己村子的未來發展方向,他們也根本做不了自己的主。面對被牽著鼻子走和做不了自個主兒的現狀,農民只得務實地以眼前利益為思考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剩下的事怎么辦,反倒不是他們最關心最在乎的。
因此,鄉村的未來走向,似乎可以首先把農民撇在一邊,不作考慮。剩下了的三股力量權且稱其為三足鼎立吧。其間力量強弱對比,政府的力量好比三國的魏國,最為強大;企業資本有點像孫權集團領導下的東吳,即希望與政府聯姻又不愿完全被政府裹挾;提供智力服務的機構和專家,更像力量最弱的蜀國,即依存于其他兩方,又想在兩者中扮演方向的掌控者。于是,三者之間分分合合,在一次次討論與項目合作中,相互間的力量可謂此消彼長。
在這三股力量中,政府的意愿是什么?一方面緊跟國家大的步調走,保證大方向不會走偏;另一方面則各自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目的只有一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最好名利雙收。只要不出這個前提的圈,剩下的事情都可以走著瞧。
企業資本下鄉的目的最直接、明確,以營利掙錢為第一天職,至于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利潤、效益最大化,為了這個根本不變的目的,在方式方法上都可以靈活變通。當然其中不乏一批真有鄉土情懷者,也想為家鄉父老,為自己心中的那份故鄉情做些事,然而據筆者了解,這類人在鄉村的現實生存境況,大多并不是很好。
基于以上種種情況,筆者判斷,當下轟轟烈的鄉村建設仍是一潭渾水,并在這種渾濁的狀態中,醞釀著一場百花爭鳴的大辯論。至于最后誰能占據上風,其間必有反復的博弈與較量,但最后能占據主導力量的,必定還是靠實力說話,掌握并引領未來鄉村發展方向的話語權的一方,最終才有資格給出擲地有聲的答案。
至于面對鄉村文化的死亡要不要救治,還有鄉村文明的涅槃復興能否擔當得起,使中國重新找回漢唐時期的大國自信,萬國來朝的文化統御,以及第三季文明的世界引領,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也可作為我們社會的目標與理想。
有了這個理想與目標,至少可以溫暖當下國人意識思想領域的迷失與混亂,照亮一個個疲憊且孤獨的趨于腐朽的麻木心靈。然而未來終歸是干出來的,只有扎根在土地上實實在在地做了,經歷歲月的驗證了,我們才能真正清楚,復興鄉村到底有沒有必要與可能。
而除此之外的,任何嘴巴上的功夫,肯定主導不了鄉村的實際發展,最終也無法影響未來鄉村命運的方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