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湖南省雙峰縣近百名黨員干部及公務員遞交了自愿提前退休或退出領導崗位的申請。上述現象的出現,與機構改革、利益嬗變、“為官不易”、能力不濟等因素息息相關,對干部隊伍建設帶來的影響十分微妙。(4月5日《瞭望》新聞周刊)
改革是滾石上山、爬坡上坎的事業。隨著改革的推進,干部體制機制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這是各級黨組織要正視的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干部自愿退出領導崗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身體原因、年齡原因、家庭原因、能力不濟原因等,但歸根結底還是思想這個“內因”,是“不想干、不愿干”的原因。從邏輯推理來看,與其讓“不想干、不愿干”的干部占著位置,還不如疏通渠道讓他們退下來,讓其他“想干、愿干、有能力干”的干部上位。筆者認為,在鼓勵干部“想干事”的同時,也要給“不想干事”的干部開啟一扇退出的“大門”,真正體現干部體制機制的適應性、靈活性、科學性。
要加大宣傳,營造好的氛圍,讓干部退得“安心”。各級黨組織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大《公務員法》、《干部選拔任用條例》、《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等關于干部退出條款的宣傳,讓廣大干部群眾明白建立干部退出機制的好處,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克服“官本位”的封建殘余思想,克服“退出就是有問題、犯錯誤”的偏激思想,從而正確看待干部“退出”的現象,為干部退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正常退出的干部不覺得“丟臉”,退得安安心心。
要細化標準,建立好的規矩,讓干部退得“甘心”。各級黨組織要以中央出臺的《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為遵循,結合本地實際,細化干部正常的退出標準和規矩,“開前門”、“堵后門”,做到法理有據,既讓組織上對“不為”干部“下”得有底氣、硬氣,又讓自愿退出的干部不因觸碰法紀“紅線”而糾結、纏綿、瞻前顧后,從而高高興興、甘心情愿把位置讓出來。如此,也能很好地解決“占著位置不干事”、“庸懶散浮拖”、“四風”等作風問題。
要加強管理,搭建好的平臺,讓干部退得“放心”。各級黨組織對退下來的干部不能一“下”了之、不理不問,不能讓其自生自滅。要充分發揮這些老干部、老領導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等優勢,為他們搭建好發揮“余熱”的平臺,讓退下來的干部當好“軍師”、“參謀”、“智囊”、“督辦”,做到退有所學、有所為,不能讓他們成為坐領奉祿的“閑人群”和“散人群”。同時,要“約法三章”,織密權力“籠子”,加強管理,防止退下來的干部利用權力余威等“軟資源”進“旋轉門”,搞權力尋租、權錢交易,讓干部退后保持干干凈凈,讓組織和社會對其“放心”。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實現“中國夢”,關鍵在黨,關鍵在干部。干部隊伍只有進出有序,形成活水,保持激情,才能適應新形勢,符合辯證法,體現科學發展觀,也才能使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充滿活力、蒸蒸日上。
(作者單位:四川中江縣直機關工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