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博鰲亞洲論壇說起
2016年3月22日至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在中國海南博鰲召開,主題為“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愿景”。
2015年,亞洲經濟體增速放緩,普遍承受經濟下行的壓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貿易出口急劇下滑,各國面臨資本外流的壓力,人口、產業、債務結構調整等問題,貫穿了2015年亞洲經濟的發展。
李克強在2016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主旨講話時強調:“亞洲發展不足、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不少國家目前又面臨出口下滑、債務規模擴大、經濟下行等問題,甚至一度出現貨幣大幅貶值和資本加速外流等現象。有人認為,亞洲經濟正處于近年來比較困難的時期。”
傳統經濟的動力衰退,而新的動力還未成規模。2016年究竟是更加艱難的一年,還是黎明前的黑暗?對于我國及其他亞洲各國來說,擺脫困境根本方法是進行結構性改革。
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增長,首先在產業層面上實現轉型是促進我國經濟整體轉型的第一步。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能夠不斷提高各生產要素之間的配置效率,實現產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毋庸置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又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核心與關鍵所在。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推進過程,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需要做到存量調整與增量調整兩個方面的內容,堅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的原則,基于國家產業計劃與政策,根據各地區產業類型的不同及其運行現狀,實現有加有減,有上有下。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處理好“加”和“減”的關系,明確“加什么”和“減什么”。將關乎國民經濟發展的農業作為基礎產業來抓,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推動現代農業建設,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另外,要加速服務產業發展,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生活消費服務業發展水平。二是運用科學的方式解決“如何加”與“如何減”的問題。對要保的重點項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強。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據現實需求運用多種途徑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關停淘汰落后產業。目前普遍面臨的發展難題是土地、資金、能源和環境容量的制約。治理污染與穩定增長之間的確有矛盾,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已確定要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新路。落后產業,能耗高效益卻很低,既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還給環境帶來壓力。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關停淘汰落后產業,走高效益、高科技、低污染、低能耗的路子,實現新的跨越。
提檔升級傳統優勢產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通過勞動力素質提升、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引進高端資本與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等途徑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集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以此達到低能耗、高效益,這樣的傳統產業才更有優勢,既能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又能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更能提高產業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這也是衡量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
給力加碼新興產業。堅持創新和綠色發展,給污染問題加壓,給生態環境減壓,在一加一減之間,給新興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這既是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與進步,也是更加注重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不僅要看經濟臉色,更要看環境起色;不僅要把保護環境當成發展緊箍咒,更要把生態定力轉化成科技創新和綠色生產力。發展必須可持續,全面小康不允許存在生態短板,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既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全新機遇,也是民生至上的必做答卷。
找準問題,才能精準施策,精準發力。以改革、創新之力,突破結構之困,是確保中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也是確保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的重要保障。進一步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點,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總之,就是化解產能過剩,實現優勝劣汰;要引導增量,培育新的增長動力;要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科技含量;要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優化人力資本結構。最后達到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實現經濟增長。
此外,加強國際合作也是新活力的重要來源。周文重秘書長表示:“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亞洲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互補性。比如中亞、中東、南亞、新東盟等一些地方還處于工業化進程中,需要資金、設備和管理經驗。而這些正是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長處。”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貌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黨和國家正在以壯士斷腕的巨大勇氣,強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為實現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我們堅信,通過加強推進結構性改革,中國一定能夠實現經
(作者單位:中共貴州省劍河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