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城市有七八條建設路、公園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頓、威尼斯等洋地名……不規范地名的存在給群眾出行帶來諸多不便。為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規范現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2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對相關工作進行部署。(3月22日新華社)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每個約定俗成的鄉土地名背后或記載著一段歷史,或承載著某種特殊的記憶,可以說,它們是一個地方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托,也是若干年后的城市之根。
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地方管理者在地名設定上卻陷入誤區。一方面苦于好地名難覓,命名中的盲目模仿造成各地地名趨同、文化內涵淺俗等現象突出;另一方面又忽視對原有老地名的有效保護,不少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老地名遭到棄用,使原本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不斷弱化。地名的一味重復與過度的崇洋媚外不僅失去了原有地名承載的文化記憶和民俗風情,還使外來者暈頭轉向,甚至本地人也是一頭霧水,給城市歷史文化帶來缺憾。
據2014年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會議發布數據顯示,近30年來,僅伴隨基層行政區劃和建制村調整,我國就有6萬多個鄉鎮名稱和40多萬個村名稱被廢棄。這只是近30年的發展印記,試想,如果不加以保護,那再過30年,不知道又將會有多少老地名消失,那段地名所承載的文化鄉愁也將不復存在。
千百年歷史積淀形成的地名,不應以沉睡姿態淹沒于典籍,而應“活著”承載民族記憶。在去年的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慎重更名,使老地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日,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會議,部署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規范現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應該說,這是加強老地名保護,讓其承載起文化鄉愁任務的具體步驟。可以預期的是,通過這次清理整頓,各地將有一批老地名得以恢復,一批“大洋怪重”的地名從地圖上消失,這對文化鄉愁的重建是一件大好事。當然,在清理清查過程中也要注意兩點:
一則,地名更改抓住重點很重要。各地在清理過程中要重點針對“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著力,重點整改有損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重背離公序良俗、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不規范地名。而對群眾已經習慣、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更改。因此,各地在地名普查摸底過程中要依據實際情況,切莫機械操作,要多聽取群眾意見,切莫只有長官意志,將地名更名搞成一場更改運動,無端地消耗掉大量的人力、財力資源。
二則,建立命名長效機制是關鍵。筆者以為,通過這次清理清查活動,關鍵是要建立各地地名命名、更名、注銷和使用管理的長效機制,防止地名的隨意命名更名,從源頭上遏制新的不規范地名產生,切實保護好地名文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