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所在的月份,隨著2月7日“除夕”的臨近,在道路上行駛的車輛日以增多,通往村上的道路也略顯得擁堵了,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地趕回家中,冷清的村莊越來越熱鬧,人氣越來越旺,老人和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讓人明顯地感受到春節的來臨,整個村子沉靜在節日的氣氛中。
然而,初五、六剛過,就有村民又陸續外出打工了,在家的人越來越少,整個村子又逐步恢復到平常的寧靜中,一下子讓人感到又冷清了不少,特別是2月16日,為了進一步加強對500畝核桃園的管護,我局協調聯系市農業局的農技專家到村上開展培訓活動,看到到場參加培訓的絕大部分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有的還是長年多病,沒有一個年輕人來參加培訓,這時我心里就在想為什么春節一過,全村的青壯年都要外出打工呢?沒有勞動力,這些500畝核桃苗的管護怎么辦呢?下一步5公里村道公路加寬改造又到哪里去找人做呢?作為精準扶貧的幫扶單位和駐村第一書記應該想些什么辦法才能留住村上勞動力呢?
通過調研,我個人覺得農村為什么留不住人,青壯年都不愿在家務農,而選擇外出打工掙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貧困村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較偏辟,經濟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生產、生活條件差。與農村尤其是貧困的農村相比,城市生活擁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城市里有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便捷的交通,豐富的資訊信息,較好的精神生活。因此農村青壯年們更愿意選擇條件較好的城市生活,有的還將子女帶到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是農民經濟收入低,雖然在家務農能基本解決吃飯的問題,但是種植傳統農業作物經濟價值低,除出種子、肥料和勞動力等成本后,沒有多少利潤,效益低、收入少。在家務農沒有外出打工掙的錢多,許多人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增加家庭收入。
三是農民外出打工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掙錢養家糊口,許多村民外出打工不但解決了自身的溫飽和就業問題,還回家建了新房、購買了現代化的家用設備,家庭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怎樣才能留住農村的勞動力呢?結合我局幫扶的志愿村實際情況,我想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加大對優農惠農政策的宣傳。要經常性地深入到群眾家中,多和他拉拉家常、擺擺龍門陣,向他宣講政策,充分發揮村上農家書屋的作用,引導村民自覺學習政策,利用村廣播站集中宣傳上級有關政策和文件精神,通過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將中央、省市支持農村發展的各種優惠政策和精神宣傳到位。同時要積極為村民尋求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解決讓他們的后顧之憂,轉變他們的思想,讓他們愿意返鄉創業,愿意留在家中發展種植、養殖業。
二是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通過全局干部職工的幫扶和向有關部門積極爭取項目、爭取資金,不斷地完善村上的用水用地、村組道路、醫療衛生、居住環境等基礎設施狀況,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與城市的差距。今年我局精準扶貧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完成5公里村道公路的加寬改造和新建田間作業便道,徹底解決全村群眾行路難問題。繼續做好危舊房屋的改造,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搞好新村規劃和建設,徹底改變志愿村的面貌。
三是大力發展產業。農村要留住人,就得有發展,而發展一定要有產業支撐。要想留住人,還要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引導、鼓勵他們成為種植、養殖大戶。讓農民感覺到留在家中發展農業照樣有錢賺,在家種田不比在外打工掙得少。結合我局編制的志愿村精準扶貧規劃,就是要繼續做好對已栽植的500畝核桃產業園的綜合管護。整合土地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業主承包該村土地發展優質糧油300畝和蔬菜100畝。鼓勵農戶大力發展傳統養殖業,培育土雞適度規模養殖戶20戶,2000只。養殖生豬300頭,黃羊50只。
(作者系蒼志溪縣東青鎮志愿村第一書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