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14)》的信息顯示,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8932.93億元,同比增長8.0%,增幅比2013年下降了5.1%,但高出全國工業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
此外,2014年食品工業實現了占比全國工業10.0%的主營業務收入,而多數人熟悉和關注的汽車制造業的占比為6.1%,計算機、信息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比為7.7%。食品工業創造了占比全國工業11.7%的利潤總額,上繳稅金占全國工業的19.1%。
可見,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食品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最大的支柱產業、稅收和利潤較高的產業,甚至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
中國食品工業面臨的挑戰
盡管如此,根據《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14)》提供的信息,作者認為中國食品工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以下挑戰:
第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全球食品格局深度調整。全球大型食品企業不斷向多領域、全鏈條、深層次、低能耗、高效益和可持續方向發展。全球跨國食品集團通過資本重組,利用專利技術戰略和人才資源優勢,通過新產品開發和質量安全保障取得了市場優勢,進一步提升了產業的競爭優勢。
第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始終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特別是在30年的高速發展以后,環境因素(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對食品工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帶來明顯的影響,且短時間還不易完全消除。由于中國食品制造業“多、小、分散”等特點,其資源有效利用能力偏低、能源損耗和投入偏高、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能力不強等問題是食品工業進一步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任務。
第三,產業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亟待優化調整。由于我國食品工業“多、小、分散”等特點,產業領域單一,產業鏈不長,加工梯度不夠,綜合利用或轉化效率偏低,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限。例如,在規模以上企業中,84.6%的小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僅占全行業的46.0%,利潤總額占比37.1%,上繳稅金占比16.8%。
第四,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企業生存壓力增大。中國的食品科學與技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展,本世紀初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和提升。但其發展速度、發展模式、技術轉移的能力,以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水平,還不能適應中國規模龐大、水平不一、技術和裝備落后的食品產業。目前,限制食品產業發展的主要短板表現在企業研發人才、技術轉移能力、可工程化成果不足等方面,智能化技術開發和應用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產業界的重視。
產業升級應該怎么做?
第一,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發展能力。從事產業理論研究的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的經濟學家David K.Levine認為,產業鏈(網絡)是指參與產品生產過程的所有行業或社會單元(角色、環節)及組成順序。通過分析國際跨國食品集團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歷程就不難發現,這些企業的產業結構具有鏈式布局、上下延伸、瞄準末端、整體收益等特點。
第二,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消費需求。食品質量與安全和食品價格一樣,是消費者選購食品的首要前提條件之一,是食品市場重要、可發揮持續影響力、且可被消費者記憶的食品特性,是食品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在當前食品市場“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穩定和提升食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是民族食品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效益源泉。
作者團隊對拉面消費者食用不同質量面粉制作拉面的一項餐館現場實驗性問卷調查研究結果說明,多數消費可區分出質量有明顯差異面粉制作的拉面,即便是使用了同樣的制作工藝和配料。
這一結果還警告行業部分從業者,配料質量不是消費者需求的全部,而通過添加劑來代替天然原料的做法,不會受多數消費者歡迎。
第三,依靠技術創新,實現跨越發展。技術創新、產品開發、設備提升是食品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整個制造業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今天,食品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技術集成和技術示范對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第四、重視模式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模式創新是當今產業創新又一重要方面。食品制造業的模式創新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益的重要內容或舉措,包括營銷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人才培養和利用模式創新等。
然而,由于中國食品工業的自身特點和發展水平,要實現食品制造業的智能化,必須首先要完成食品制造業的自動化。如能充分利用中國比較先進和優越的信息技術,到本世紀中期前,有可能實現食品制造業智能化的跨越式發展。
目前,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資源和環境約束力增大,食品剛性需求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質量和安全有保障的食品需求還會繼續增長,適銷對路的產品還會創造較高的利潤,實施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動力還會強化,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還會進一步提升。
部分企業通過延長產業鏈、兼并重組、相互參股,行業集中度和產業規模增加,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可跨入國內頂級企業群體,或躋身國際頂級企業群體。
可以預料,到本世紀中期前,這些企業完全可能實現向食品制造業智能化時代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