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一起發力,勞苦了大半輩子的農村老人才能更好享點福
每年春節,大量平時在城市里打拼的人回農村老家過年。為此,他們不惜花費積蓄,不辭長途奔波。對很多人來說,看望、陪伴年邁的父母是不辭辛苦的最大動力。這個群體,為數眾多,比較典型的是農民工群體,還有那些農村出生、大學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的群體。這個群體,春節期間都要面對“老人過一年少一年、自己卻盡孝不多”的現實無奈,都要直面一個略顯沉重的話題:父母的晚年生活如何更好安頓?
在世俗的眼光里,他們是農村有出息的群體,但他們的父母卻留守農村,晚年生活不如兒女在身邊的農村老人幸福,特別是精神生活更為孤單落寞,這也讓已經長大的“孩子們”備感自責和煎熬。
那些看上去“出息了”的子女為什么不能給老人一個溫暖的晚年?原因更多是無奈:農民工群體更多是因為在城里沒有條件讓父母共同生活,但對于城里生活還過得去的那些大中專畢業生等群體來說,更多的原因來自精神層面:比如,由于城鄉生活背景和習慣的較大差異,共同生活婆媳關系更不好處理,家庭關系可能容易緊張。
讓這些老人能安享晚年,出路得從城鄉兩頭找。
城市這頭,應該逐步降低入戶門檻,讓那些長期在城市穩定工作的農民工能夠扎下根,有條件且無后顧之憂地把老人接到身邊照顧。同時,適度放寬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的進入門檻,創造條件讓在城市立穩足跟的“出息了”的群體,把老人接到城市就近照顧。空間距離的拉近,無疑能為子女盡孝創造極大的便利,老人也能享受到更為健全、更高質量的醫療等公共服務,提高晚年生活的質量。對于那些沒有條件到城里子女身邊生活的老人,還有不少在城里生活不習慣的老人,在農村養老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從子女的角度來看,由于自己不在身邊,傳統的居家養老,老人自我照顧,往往是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對于年紀較大、孤身一人、身體不太好的老人,子女更是不放心。他們更傾向于把老人送到社會養老機構,享受有專業護理人員照顧、生活質量更有保障的晚年。
從老人的角度來看,很多人不愿進養老機構。有些是思想觀念轉變不過來,認為孤寡老人才進養老機構,自己的子女挺有出息,進去沒面子。有些是覺得在家自理生活花費更少,不愿意增加子女經濟負擔。有些是不習慣跟一群不太熟悉的老人過集體生活,覺得沒有在家自由。對于不愿進養老機構的農村老人,發展互助式的居家養老,可能是更可行的方式。以村組為單位,把老人組織起來互相照顧,生活環境還是農村熟人社會,老人更能適應。這種方式,加快擴面推進的同時,要在提高護理水平和老人生活質量上多下功夫。可以考慮引入專業機構,統一供應更科學更健康的飲食,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等。
瞄準農村養老服務需求的有效供給,也能緩解農村很多社會問題。政策層面,應該進一步放寬準入,打破形形色色的“玻璃門”“旋轉門”,提供更有力度的支持,引入更多社會力量擴大精準供給;同時加強監管服務,提高供給質量。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一起發力,農村養老才能不再沉重,勞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才能更好享點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6年02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