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中央《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的幾點建議
目前,全國各地農墾系統正在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精神,制定本單位的實施方案和細則,這必將形成推動農墾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實現新時期農墾戰略目標的步伐。
全社會上下要形成加快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共識
一是要全面提升對農墾特殊性和作用的認識。農墾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承擔國家使命建立的。農墾兼有區域性、經濟性和社會性、企業性于一體的特點,是企業,又承擔農場小城鎮建設和辦社會的職能;是生產單位,又要從事本行業的行政管理。農墾的改革,既要政企分開、社企分開,又要允許有一個過渡期。經過60多年的艱苦創業,農墾已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國有農場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墾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大型農業企業迅速成長,一些墾區已形成集團化優勢,整體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已成為國家在關鍵時刻抓得住、應得急、用得上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只有認識到農墾的特殊性和作用,才能理解和支持農墾改革發展的一些特殊做法。
二是要全面提升對農墾改革重要意義的認識。農墾企業經過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國有農業經濟的骨干和代表,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中國農業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墾與農村集體經濟、農戶家庭經濟、農民合作經濟等共同構成中國特色農業經濟體系。這是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農業農村領域的重要體現,是農業農村發展不斷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保障。農墾農業生產力先進,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因此,中央文件特別強調:“大力發展農墾經濟,對于帶動農業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全面提升新形勢下農墾承擔更加重要歷史使命的認識。中央關于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文件,分析了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國際農業競爭日趨激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任務更加艱苦,維穩形勢更加復雜。而農墾具有生產經營規模化水平高、綜合生產能力強、農產品商品率高,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物質裝備條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業對外合作等走在全國前列,一些國有農場位于邊疆地區,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作用更加突出。只有農墾有條件、有基礎,能幫助國家解決上述問題,所以中央文件提出了新形勢下,農墾改革發展新的歷史使命。這就是:努力把農墾建設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安邊固疆的穩定器。
為此應進一步加大農墾事業改革發展的宣傳力度,讓人們認識農墾、了解農墾、全社會支持農墾。
一是當前要集中力量搞好中央文件宣傳和貫徹。包括文件出臺背景和重大意義,農墾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農墾改革的方向原則、目標和改革的具體措施,除各級媒體集中宣傳外,要搞好文件解讀,要把中央文件、媒體的宣傳報道匯編成冊,向社會廣泛發行,提高影響力和宣傳效果。
二是今后一段時期,要搞好農墾宣傳規劃,長期、多種形式宣傳農墾。如新疆兵團“軍墾戰歌”,就在中央新聞紀錄頻道連續六集播放,使人們能更好地認識農墾。此外,也可以通過小說,電視劇、回憶錄宣傳農墾。要采用專題形式,宣傳農墾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的作用,農墾在現代農業示范帶動農村的典型和經驗,農墾在對外開放和農業走出去方面業績和排頭兵的引領作用等。
三是要大力弘揚農墾精神和農墾文化。幾代農墾人創造的“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農墾精神,錘煉出的“樸實、包容、奉獻、進取、創新”農墾文化,培育了千千萬萬個農墾英雄人物。這是農墾的寶貴資源,可以很好地開發利用起來。應向全社會廣泛宣傳農墾精神,要通過舉辦農墾創業史、展覽館、農墾英雄譜、農墾好人等載體,弘揚農墾精神和農墾文化,匯聚推動農墾改革發展的強大社會力量。
各墾區和農場要進一步理清改革發展思路、選準突破口
(一)要把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與農墾改革發展文件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好農墾改革發展的“十三五”規劃。
要根據中央文件關于農墾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改革總體要求,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理清本墾區、本農場改革發展思路。
各墾區和農場要胸懷全局謀大事,進一步貫徹中央“十三五”精神和中央農墾改革文件的要求,群策群力繪藍圖。進一步科學設定“十三五”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立足農墾實際,充分體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充分體現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導向、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為核心、科學制定好本墾區、本農場“十三五”規劃,用規劃引領發展、鼓舞斗志、凝聚人心。要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墾區、美麗農場建設。
(二)要抓緊制定貫徹中央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方案和細則,選準改革發展的突破口。
首先,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上,要以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央關于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為指導,結合本地區、本企業現狀和特點,提出自己到2020年基本實現的目標,改革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和路徑。實施方案要有前瞻性,又要有一定的指導性。
其次,要圍繞大目標,制訂可操作性方案。包括: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具體措施;深化農墾集團化、農場企業化實施細則,創新國有農場生產經營體系的打算,以及如何擴大農墾的對外開放,建設和諧美好墾區、增加職工收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切實加強黨的領導等方面的內容和具體要求。
最后,要圍繞方案的實施,拿出改革發展的項目支撐。如何搭建推進農墾發展的投融資平臺,如何推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如何建立符合農墾特點,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體制;如何創新土地經營管理模式,賦予農場公司化改革中配置土地資源的權力;如何分類推進農墾專業公司的產權制度改革,如何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混合所有制公司等。
(三)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企改革的一系列講話精神和中央農墾改革發展文件要求,要響亮地打好國有企業的牌,高舉“中國農墾”大旗,把農墾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一是要響亮地打好國有企業的牌,努力把農墾做強做優做大。農墾作為國有農業企業是國有農業經濟的骨干和代表,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農墾必須打好國有農業企業的牌,辦好自己的事。讓全社會認識到新時期農墾的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地位不動搖,堅持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動搖。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農墾改革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把他做強做優做大。做強農墾就是要提高農墾的自主創新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做優農墾就是要把農墾企業的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品牌形象、資本運營和經營業績做優;做大農墾就是壯大農墾的規模、體量和比重的同時,要樹立大的戰略思維和構想,以消費為導向,走出墾區、走出國門,推動優勢資源資產集中集聚,產業優化升級,形成大市場、大資源、大聯合、大配置的發展格局,更好地發揮農墾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二是要進一步增強農墾改革發展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發展自信,著力把農墾企業打造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在理論自信方面,中央文件已明確了農墾企業的屬性,是國有農業的骨干,是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在道路自信方面,中央文件已明確要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發揮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骨干引領作用;在發展自信方面,中央文件已充分肯定了農墾的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又有寶貴的“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農墾精神。這種經過幾十年錘煉出的農墾精神和農墾企業文化不僅是農墾的財富,也是農墾人攻無不克的自強信念。
新時期農墾人必須挺起腰桿,振奮精神,再創農墾的新輝煌。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發展中,把農墾打造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不辜負中央的殷切希望。
三是要高舉“中國農墾”大旗,振興中國農墾事業。全國農墾推進墾區集團化改革后,迫切要求全國形成產業聯盟,加快推進以資本、品牌、資源、技術為紐帶形成的戰略協同的全產業鏈布局。國有農場企業化改革后,也要求解決農場分散化、碎片化問題,加快組建全國農場場長聯盟。為此,全國農墾事業必須高舉“中國農墾”大旗,通過全國農墾的聯合、聯盟、聯盟戰略,以品牌化、標準化、經營一體化,推進全國農墾事業一體化。要以全國農墾米業、乳業、種業、流通等產業為重點,組建“中墾”字頭的股份公司,形成全國戰略協同的全產業鏈布局。要以“中國農墾”品牌為抓手,以農墾產品標準化為基礎,以農墾產業一體化為載體,全力推進全國農墾事業發展一體化,把中國農墾打造成全國的大糧倉,跨國經營的大糧商。
要用發展新理念、引領農墾現代農業發展
(一)要用發展新理念,增強農墾現代農業發展新動力。
第一,在創新發展方面,要以創新驅動為目標,以產業集聚為突破口,培育發展新動力。要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二,在協調發展方面,要推進農墾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產業升級,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要通過資源配置、資本運作等方式,把農場和各墾區整合起來,形成以產業和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推進不同墾區和農場的協調發展。
第三,在綠色發展方面,要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為抓手,樹立綠色化發展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為主攻方向,嚴格控制農業品投入的使用量和對產地環境的污染,打造規模化綠色安全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糧油、生態畜禽、生態水產品和生態特色農產品。大力推廣種養結合、養畜與養地循環發展模式,提升農墾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四,在開放發展方面,要大力推進墾地合作、互利共贏模式。農場要通過土地托管、代耕代種代收、股份合作等方式與周邊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要鼓勵農墾企業聯合,以合資合作和并購等方式開展境外農業合作,建立生產、加工、倉儲運銷體系。發揮農墾在農業對外合作中的引領作用,成為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
第五,在共享發展方面,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廣大農村農業發展提供引領和示范,通過參與和合作等形式,發展共享經濟,讓農民分享發展紅利,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二)要推進供給側改革,提升農墾產業、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當前,我國多地發生白菜、菜果、香蕉價格同比下降三四成后,仍銷售困難的問題。甘蔗、玉米等農產品,也遭遇不同程度的低價賣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供求結構的問題。此外,農產品的低價賣難也與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過高也有直接關系。我國奶粉每噸比國外高出一萬多元,也是居民購買國外奶粉的重要原因。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生產進行供給側改革,努力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機械化、自動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墾企業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樹立大農業、大食物概念,著力去庫存、補短板,不斷優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真正形成結構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農產品需求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努力適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精準定位、精準發力,改善供給、提升供給,引導需求、創造需求。
建議各墾區和農場要切實分析農產品供求現狀,制訂供給側結構調整規劃,加強農產品收儲、銷售環節的物流中心建設,特別是要進一步提升乳制品的科研、生產和營銷水平,提升農產品有效供給和效率。
(三)要在“互聯網+”現代農業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農業新業態和新空間。
一是要用互聯網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要充分依靠“互聯網+”著力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模式。用“互聯網+”在結構調整方面取得新突破,抓好農業生態功能區定位和產業布局;要發揮“互聯網+”在農業服務平臺方面的支撐和推動作用;要發揮“互聯網+”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方面的作用,構建新型職業農工虛擬網絡教學系統,提升職工的農業科技和文化水平。要通過“互聯網+”,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有效地發揮互聯網在農業精準作業、有效灌溉、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有效作用。
二是要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農墾企業要在農資買賣、農業中介服務、農產品銷售方面,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加速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服務方面的深度融合,重塑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銷售鏈。“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不僅要指導農業生產種得好、養得好、管好農產品的生態和安全,更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大力發展市場營銷、研究如何賣得好,賣出好價錢。不僅要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和有效供給,還要給企業帶來好的效益。
三是要通過實施“互聯網+”,打造農業新業態和新空間。要通過互聯網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養生農業、旅游農業,努力提升農業的多功能作用和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和良好生態。要借用工業的4.0發展農業的4.0,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真正實現數字化的無縫對接,使農產品真正做到比訂單生產還要準確,從農業生產到菜市場的無縫對接。把當前的農業生產與今天的互聯網優勢結合起來,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打造中國農業的4.0。
要大力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抓緊實施農業大數據工程和云計算,要使互聯網變成農業的基礎設施,數據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成為公共服務。大力發展“計算經濟”、“分享經濟”,促進農墾和農村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此,農墾系統要營造網絡經濟發展空間,各墾區要把相關數據整合到一個云平臺,各農場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很好地開發農業大數據和云計算,指導農業生產經營和市場銷售,使農墾真正成為現代智慧農業的引領者。
(作者系安徽省農業經濟學會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