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引發輿論對中央高規格輪訓縣委書記的關注熱潮后,6月份,全國百名優秀縣委書記的人選公示及表彰,再次引發輿論熱議。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縣委書記這一群體的重視,可見一斑。
對于當過縣官的習近平而言,縣域治理關系到國家興衰安危。他在《之江新語》中引用《韓非子顯學》中的話語“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作為督促基層干部的至理名言。在福建任職時亦發表《從政雜談》一文,稱“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看,縣一級工作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安危”。
縣委書記是基層政權的核心,而基層政權構成了中國政權大廈的地基。縣委書記承上啟下,離群眾最近,既明白“上頭”,又了解“下頭”;既要抓大政方針,又要管“芝麻綠豆”。可以說,從中共總書記到民眾,對于縣委書記這個“父母官”都寄予了極大的期望。本文綜合海內外媒體報道、專業評論、學者觀點、網民反響等多方來源,解讀總書記的“縣委書記”情結,透視中國基層官場的權力運行生態。
一、中央動作:對縣級官員隊伍愈發重視
今年以來,中央層面關于縣委書記的培養和管理動作頻頻。從中央黨校召開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并計劃花3年時間把全國的縣委書記全部輪訓一遍,到中央在全國范圍內甄選百名優秀縣委書記并進行表彰,規格之高,范圍之大,引人矚目。此間,習近平總書記直接對話縣委書記群體,提出“四個有”、做“四種人”等具體要求,殷切期望溢于言表。
(一)高規格輪訓
2015年1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的學員——206名縣委書記,進行座談交流。習近平在會上指出,縣委書記要做到“四有”: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還有把好“三關”: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最高領導人與眾多縣委書記座談,引發了媒體的關注和熱議。
這次研修班并非中央黨校舉辦的第一次針對縣委書記的培訓活動。2008年,中央黨校即開始了對縣委書記的集中培訓。其時,習近平任中央黨校校長。2008年11月10日,第一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縣委書記培訓班在中央黨校開班。這是中央首次在國家級培訓機構對新任縣委書記進行任職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這次集中培訓前半個月,新的《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正式頒布,新條例特意將縣委書記的輪訓任務上移至中央黨校。
據媒體報道,中央黨校這次針對縣委書記的研修班是一次大“輪訓”,準備花3年的時間,把全國的縣委書記全部輪訓一遍,覆蓋了全國2000多名縣委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井岡山干部學院、延安干部學院舉辦6期培訓班,每期7天。其中,在中央黨校參加第一期培訓班的縣(市、旗)黨委書記共500人。
雖然此次研修班雖非第一次針對縣委書記的集中培訓,但從時間、形式和“主講老師”等方面,不難發現此次培訓的高規格。
首先是單次培訓時間從1周或2周延長至2個月。第一期研修班培訓就是自去年11月14日開始,至今年1月15日結業。
高規格的第二點體現,是培訓工作統一由中央黨校負責,集中輪訓。從2015年到2017年,中央將利用三年時間,將全國2800多名縣委書記全部輪訓一遍,這項工作將由中央黨校來負責。
此外,高規格的第三點體現,是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授課”。習近平并未在開班或結束時出席典禮并講話,而是用座談的形式與縣委書記分享經驗、提出要求。
這表明,中央對縣級官員隊伍的培養與管理愈發重視。
(二)全國表彰
2015年6月10日,全國百名優秀縣委書記擬表彰人選公示。此次表彰最大的一個背景,正是上文所述1月12日的那次座談。
2015年6月30日上午,習近平在北京親切會見102名受到表彰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對縣委書記隊伍建設的殷切期望。在年初的見面中,習近平給縣委書記提出了“四有”要求。這一次,習近平話說得更“明白”,為成為“四有”縣委書記指明了“路徑”,那就是要做四種人: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班子的帶頭人。這不僅是習近平對縣委書記們的高度期待,更是一個“老縣委書記”對新一代縣委書記群體的真誠提醒,意在告誡、警示那些還不“達標”的縣委書記們要抓緊“對表”,奮發有為。
相較于中組部授予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干部”而言,“全國優秀縣委書記”這一榮譽稱號此前并不多見。上一次表彰全國優秀縣(市、區)委書記還是在1995年。
1995年6月,中組部從2800多名縣(市、區)委書記中遴選出100人作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加以表彰。時任中組部部長張全景2014年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曾表示,當時組織部通過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相結合來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其中,思想建設方面一個重要的措施便是“樹立了一批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干部隊伍的建設”。張全景稱,“當時最突出宣傳的領導干部典型就是孔繁森。同時,還表彰了一百名優秀縣委書記,樹立了鄉鎮、各行各業的典型,使廣大干部學有榜樣。”
如今,時隔20年中組部再次重啟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評選,背后意涵主要有三:一是近年來因貪腐落馬的縣委書記給其所在的群體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中組部再提遴選優秀縣委書記,是為縣委書記正名,提醒不能以偏概全,給“縣委書記”全都貼上腐敗“標簽”;二是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部分縣委書記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做工作、干事業,中央再選優秀縣委書記,恰給優秀者畫了個“像”,給縣委書記們開展工作指了路,引導縣委書記對標先進、查找不足、增添措施,以先進帶一般,讓先進爭先進。同時警示基層官員,遠離腐化,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三是釋放加強培養優秀縣委書記的信號,從此次公示的人選名單看,百名優秀縣委書記人選平均年齡50.3歲,其中“70后”14人,是這個群體中最年輕的梯隊,49至54歲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
相隔20年,再次啟動推選全國優秀縣委書記,體現了中央對縣委書記群體的重視并將加強培養力度。
(三)作風整治
除了中組部重啟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評選,選撥干部隊伍中的“大榜樣”、“好典型”,起到激勵、帶動作用,近年來,中紀委對于基層干部的作風建設整治力度,對于基層腐敗問題的查處力度也不斷加大。
據媒體盤點,從去年2月28日江西會昌縣縣委書記傅春榮被查,到今年4月9日河北省通報清河縣縣委書記冀東書被查,從中紀委等權威渠道通報的消息獲知,至少有38名縣委書記落馬。
他們有的賤賣資源,損公肥私獲暴利。如“稀土重縣”江西安遠系列腐敗案中,原縣委書記鄺光華為其妹等親屬非法開采稀土打招呼,僅幫助其妹違法銷售獲利超過4000萬元;去年被判刑的安徽六安市原副市長權俊良在擔任霍邱縣縣委書記期間濫用職權,在處置探礦權轉讓過程中,非法干預轉讓價格評估,并違規決定將探礦權轉讓,給國家造成5.2億余元的經濟損失;廣西武宣縣原縣委書記李啟亮、彭進瑜,涉及利用行政審批權和行政執法權插手礦產開發,并與“黑社會”勾連。
有的借地生金,大撈土地工程財。如浙江開化縣原縣委書記王金良在工程建設、土地開發、股權轉讓等方面為有關單位和個人謀取利益,先后50次非法收受相關人員所送財物。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雙開”的武漢市新洲區原區委書記王世益,被查出從土地出讓金賬戶中,支借1億多元資金給4家民營企業使用,建立官商聯盟謀取私利。
有的賣官鬻爵,批發“官帽”斂財。去年一審被判刑14年的晏金星,“賣官”近百次受賄300多萬元,被稱為一手收“票子”,一手發“帽子”的“帽子書記”。
對于以上這些腐敗縣委書記的查處,凸顯了中央整治基層干部作風建設,對腐敗零容忍的決心。
從行政級別來看,目前縣委書記多數僅屬處級,占全國處級及以上領導干部總數比例不到1%。然而,縣委書記又屬于特殊的干部群體,其能力高低、表現好壞直接影響執政一方的政治生態與社會發展。當前正值城鎮建設、農村改革的發展轉型期,各種包裹在錢權色中的利益誘惑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者喪失底線,迷失自我,應當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權力約束機制。
為加強縣委書記的隊伍建設,防止這一群體的腐化,早在2009年,中央就專門出臺過《關于加強縣委書記隊伍建設的若干規定》。接下來的2010年,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曾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縣權改革試點,以規范縣委書記權力。
如今,中央對基層干部隊伍建設重視程度不斷“加碼”。今年4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又印發《關于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方案》,對2015年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作出安排。這些舉措充分體現出中央對縣委書記群體的高度關注、重點培養和嚴格教育。
(四)習近平的“縣委書記”情結
“郡縣治,則天下安。”十八大后,這句古訓的意義更加凸顯。無論是輪訓座談,還是優秀縣委書記表彰,都可見最高領導人與縣委書記的直接對話。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縣委書記重要性的認識其來有自,他曾任河北正定縣縣委書記,對縣委書記崗位之重要、責任之重大,有著切身感受和獨到見解,并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出,做縣委書記就要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1.非同一般的工作經歷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現任政治局的七名常委,都是以“從基層起家”、“熟悉民情”而聞名,但是其中只有習近平真正地擔任過一縣的“父母官”。可以說,習近平完整地經歷了中共政治架構從村到中央的歷任職務。而他在正定擔任縣委書記的經歷更是在十八大后被頻頻提及,津津樂道。
1982年仲春時節,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的習近平,主動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來到正定縣任縣委副書記。1983年7月,他擔任縣委書記。從1982年到1985年,習近平在正定度過了“不尋常的3年、非同一般的3年”。
據媒體報道,習近平在任期間,推動大包干生產責任制,并向上級反映正定縣情況,使得正定縣糧食征購任務減少了2000萬斤。1983年,中央電視臺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尋找地方政府共建“榮國府”臨時外景基地。習近平馬上派人聯系,很快達成協議。這一景區開創了旅游業的“正定模式”。
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王幼輝曾撰文回憶《我與習近平在正定的交往》:“當時邊吃邊說些工作上的事或拉家常。習近平給大家的印象是平易近人,溫和儒雅,和藹可親。”作家柯云路也以習近平在正定縣的事跡等素材為藍本,寫出了長篇小說《新星》,“李向南”的名字一時家喻戶曉。
在習近平后來發表的論文《從政雜談》中,其引用了一句古語:“宰相起于州郡。”這句話也成為他政治履歷的真實寫照。美國《紐約時報》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文章《習近平在正定當縣委副書記的日子》,文章分析認為,在正定的經歷鍛煉了習近平,為他以后的晉升打好了基礎。與其他人脈資源四通八達的領導人子女相比,習近平在代表基層說話時的可信度更勝一籌。
習近平擔任正定縣委書記三年,對縣委書記崗位之重要、責任之重大,有著切身感受和獨到見解。在1月12日舉行的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上,習近平就再次談及自己任正定縣委書記的感觸:“我很關注縣一級工作。大家來自改革發展穩定第一線,對真實情況比較了解,同大家談談肯定有好處。”“我對縣一級職能、運轉和縣委書記的角色有親身感悟,聽了大家的發言很有感觸,腦海里不斷浮現我當縣委書記時的畫面,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
2.對焦裕祿精神的推崇
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出,做縣委書記就要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他不止一次提倡和要求黨員干部向優秀縣委書記焦裕祿學習。
時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曾作了一首題為《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的詞:“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該詞上闋“追思”,以記敘為主,寫焦裕祿的功績,百姓對他的愛戴、緬懷,詩人對他的評價。下闋明志,以抒情為主,寫焦裕祿精神對詩人的影響,表達執政為民、造福百姓、恩澤萬眾的理想和宏愿。
2014年3月習近平在視察蘭考的過程中,不僅前往焦裕祿紀念館,還回憶起這首《念奴嬌》詞,他說:“雖然焦裕祿離開我們50年了,但焦裕祿精神是永恒的。”能讓總書記如此深有感觸,不斷在不同場合回憶此情此景,可見作為“縣委書記”模范的焦裕祿在習心中的地位。
事實上,根據公開資料,習近平點名稱贊過的縣委書記,除了焦裕祿以外,還有谷文昌和王伯祥。
谷文昌(1915-1981)是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為新中國的建立了卓越功勛。解放軍南下時,他隨大軍南下,加入到解放福建的戰斗中。1950年,他隨解放軍南下至福建省東山島,生前曾任東山縣縣長、縣委書記。在《之江新語》這個專欄中,習近平曾點評谷文昌稱,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這種“潛績”,是最大的“顯績”。去年11月,習近平到福建考察時指出,谷文昌同志的事跡同焦裕祿、楊善洲同志的事跡一樣,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堅強黨性、遠大理想、博大胸懷、高尚情操。今年1月,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再次提起谷文昌。
王伯祥于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山東省壽光縣委書記。擔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他帶領干部群眾在壽南試驗和推廣大棚蔬菜,在壽北開發鹽堿地,在縣城大辦工業企業。有人用三句話概括了他的縣委書記生涯:他是一個改變了全國蔬菜市場格局的人,他是一個改寫了壽光歷史的人,他是一個把山東有名的窮縣打造成全國百強縣的人。2010年12月31日,王伯祥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報告會前,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發表了講話,他指出,王伯祥同志是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
焦裕祿、谷文昌、王伯祥,這三位曾經的縣委書記,所在地方和年代不同,但無論是形象還是經歷,都有驚人的相似:他們都來自基層,都在艱苦貧困地區主政。當然,這些個人經歷的相似,可能只是巧合。更大的共性,則是他們的職業追求和精神氣質。重溫他們的跨越半個世紀的事跡,也能發現很多共通的特質。
他們都有為民服務的追求,把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最大目標。焦裕祿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谷文昌說,“黨要求什么,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王伯祥說,“我想的只有一條,那就是什么能讓百姓富起來,什么對百姓有利我就做什么。”連說的話都何其相似。更關鍵的是,他們是這么說的,也確實是這么做的。
他們都嚴格要求自己和身邊人,干凈做人,清廉做官。焦裕祿嚴格要求子女,一張電影票都不愿意多占;谷文昌說,“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退休后,他連一輛自行車都要上交;王伯祥擔任壽光縣委副書記、書記8年,一直住在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4間平房里,1991年他擔任濰坊市副市長時,全部家當只裝了一輛卡車。
他們都敢于擔當,勇于創新,能夠打破僵化的條條框框。焦裕祿為解決當地群眾吃飽肚子的問題,把責任一人攬下;谷文昌力主把“敵偽家屬”改成“兵災家屬”,讓當地很多人感念至今;在計劃經濟堅冰未破的時候,王伯祥頂住壓力,把搞蔬菜作為全縣第一要務,造就了全國聞名的蔬菜之鄉。
另外,作為主政一方的主官,他們更追求“潛績”而不是“顯績”。無論是種樹還是治沙,都不是在短短任期內見到效果的,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但正如習近平在《之江新語》的專欄文章中所說,“潛績”也是最大的“顯績”。事實證明,幾十年后,人們對他們的功績仍念念不忘。前人遠去,政聲猶在,也為當下提供了重要啟示。
3.多次講授縣委書記為官之道
習近平對縣委書記的重視由來已久,其多次與在任的縣委書記零距離接觸,先后在多個場合為縣委書記們講授為官之道。
梳理公開資料可發現,早在2008年11月10日習近平任國家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期間,曾參加過縣委書記培訓班座談會,當時習近平勉勵縣委書記們,要增長才干、建功立業。
時隔五年后,身份已轉換為總書記,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在山東菏澤調研期間,面對部分市、縣委書記們,現場送給縣委書記們一幅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與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的206名“父母官”面對面,長達兩個小時的講授與互動,習近平指明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縣委書記。
2015年2月13日下午,時值春節期間,習近平又與來自陜西、甘肅、寧夏的24位市、縣委書記進行座談,先后有五位縣委書記發言,并與習近平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互動。習近平強調,一個縣工作千頭萬緒,方方面面要擺布好、協調好,縣委書記很關鍵。要發揚當年陜甘寧革命老區黨員、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精神,做到一身正氣、清正廉潔,兢兢業業把老區各項事業發展好。
2015年6月30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代表中央向受到表彰的102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表示熱烈祝賀。
除此之外,習近平還多次寫文章談如何當好縣委書記。可以看出,在河北正定當過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在自己一路走來逐漸形成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把縣委書記這個位置的重要性,擺得相當突出。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助理研究員 劉曉慶整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策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