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樓市的“頂層設計”在去年12月18日至2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日趨明朗;根據新華社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全文,今年樓市政策的重要方向即是消化房地產庫存。
這應該是比1998年城鎮房改更具意義的改革信號——從關注城鎮戶籍人口產權擴大至農民工、個體工商戶等“新市民”身上。但近日記者走訪的40多位石家莊農民工、個體工商戶發現,過半數者“持觀望態度”,工作流動性強、異地提取繁瑣、子女教育、養老、回鄉建房的傳統心理等因素是主因。
背景
去庫存首提“新市民”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副會長朱中一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一系列樓市托舉政策下,2015年全國商品房的成交量有望接近或超過2013年的最高水平。
然而,銷售量的攀高仍“跑不過”庫存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37萬平方米。“雖然2014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住房消費的政策,但是效果卻不如人意。”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介紹,為什么之前行得通的辦法,到現在行不通了?聶梅生認為,核心在于2008年的樓市低迷受當時的調控政策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現在大部分的剛需已經滿足,樓市的供需關系發生逆轉,光靠刺激這部分剛性需求是不足以消化現有庫存的。
在聶梅生看來,挖掘新增的住房需求是解決高庫存的重要內容。未來“新市民”(農村居民)的居住需求無疑是新增住房需求的重要著力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農民工的調查數據,2014年農民工總數2.7億。其中,城鎮自購房占1%,回村蓋房占13.3%,租房住占36.8%,住工棚占17.2%,住單位宿舍占28.3%。按照未來5年1億人城鎮化計算,如果70%的農村家庭人口在城鎮購房(人均33.3平方米),每年以農民工為主體的購房需求可達4.6億平方米。
走訪
現象1 “工作流動性太大”
來自湖北的農民工孫學武已年近五十歲,在外打工已有十多年,這兩年才來到石家莊做家裝,在保定和廊坊也都待過。
說起農民工掏錢繳納公積金買房的政策,孫學武笑著說:“有時候一幢樓就是一個活兒,一個地方也就干一個裝修季,今天在這里干點明天那里干點,不穩定。”
在他看來,他和他的農民工兄弟連日常的保險都不太愿意繳,更別說再多一個公積金,“拿到手里的錢實在。”孫學武說。隨著人工費不斷升高,干得好的瓦工或電工,一個月收入過萬不是問題。但家里地不多,一家開銷都由孫學武承擔,相比在城里買房,他說他目前的希望是攢錢給兒子在老家蓋房娶老婆。
同樣,在省會某工地打小工的小梁,作為新生代農民工,他更看重繳納公積金之后的問題,“我們流動性太大,在這個工地交了,去另一個工地咋辦?換個城市咋辦?”當記者幫他查詢公積金異地提取辦法時,小梁皺皺眉反問道,“還不是只有部分省市允許公積金異地提取和使用,我們四處打工可沒準。”
現象2 “銀行能貸給我款不?”
在中山路建華大街某樓盤,來自鹿泉的農民工趙力勇之前當過大車司機、做過街邊小販,如今他在工地負責捆扎鋼筋,據他說“工資能上五千元”。
說起繳納公積金的政策,他和工友寒暄過一陣后,提出了一個問題:此前從沒和銀行打過交道的他們,“銀行能貸給我款不?”
以石家莊為例,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百城價格指數顯示,2014年11月石家莊樣本平均價7262元/平方米。以9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建筑面積計算,大概需要65萬元左右,即使按照首套房首付20%計算,農民工需要繳納13萬元左右的首付款。趙力勇笑著說,他不吃不喝大概三年多能攢下。
省內某商業銀行個貸部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由于農民工存在收入不穩定、沒繳納社保、住房公積金,還貸信譽低等諸多問題,農民購房后還款執行難度較大。“在實際貸款中,銀行首要考慮的是貸款風險,就目前來看,農民工購房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并不健全。”
現象3 “定居只是個夢”?
在省會體育大街某茶城的福建商戶王馥麗已經是石家莊的“新市民”。
她告訴記者,在幾年前剛到石家莊從事茶葉生意時,她也迷茫過去留問題,經過多年打拼已積攢下三套房產和一間鋪子。
說起公積金面向農民工和個體商戶時,她舉雙手贊成。但對于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她來說,也有自己的問題。“定居肯定不是一個房子的問題,還要考慮后續的配套問題,比如子女入學教育、養老、醫療等問題。”王馥麗告訴記者。
她說她還是缺乏一種“歸屬感”——這幾年掙了錢,把在縣城上小學的孩子接來,語言交流、生活習慣讓他在城市上學很不適應,學習一直跟不上;接來老母親住進大房子,因為看病無人照顧,只得送回鄉下老家。
對于公積金改革擴大范圍,她認為,除了公積金需要改革,戶籍、教育、醫療等配套政策也要一起變,不然定居只是一個夢。
現象4 “還是回家蓋房踏實”
在記者采訪中,“回家蓋房”被農民工兄弟形容為“看得見、摸的著的踏實”。
孫學武告訴記者,多年的打拼讓他在石家莊付個首付已經不是問題,但他一直選擇在城中村租房,他的很多工友也是同樣的選擇,因為他們大多希望可以“回家蓋房”。“不回去家里的宅基地怎么辦?”是他們考慮的首個問題。
而湖北老鄉張寶忠情況不同,他的村是“富裕村”。他計算過,自己的村民身份除了享受國家對農民的補貼,村中每年還有福利,所以他并不想拿個“城市戶口”。“干不動活兒了就回村,起碼家里還有地種。”他說。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直言,雖然不少城市對農民工進城落戶表現出歡迎態度,但受限于當前的土地制度,農民工在故鄉的責任田和宅基地無法拿到市場交易,或進行抵押獲取經營性貸款,這讓農民工無法獲得闖蕩城市的資本。
同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認為,農民工進城之后,承包地、宅基地等資產及相關福利,也要通過制度將其解決好,讓他們沒有進城落戶的后顧之憂。另外就是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有一些城市已經這么做了,有的還沒有,也要逐步加以實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北青年報 2016年1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