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舉世矚目,成就斐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增長。
據資料介紹:2008年,我國人均糧食、肉類、水產品、水果產量都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城鄉居民的“米袋子”供給充裕,“菜籃子”時鮮豐盛,“果盤子”品種豐富。農產品供給基本保證了目前人口增加、消費水平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養活了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2011年糧食單產增加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85.8%,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4.5%,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3.5%,農業科技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糧食安全不容忽視
從國家層面看,糧食安全任務艱巨,壓力很大。
據資料顯示: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糧食同其他商品不同,既具經濟性,又具政治性;既具現實性,又具戰略性。糧食生產是不可替代的戰略性產業,必須堅持實行糧食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當利用進出口調劑余缺的方針。要毫不放松地發展糧食生產,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不斷強化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越是農業連續增產豐收,越是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越要大力加強農業基礎,決不放松農業生產;越是農業國際化不斷推進,越是農業對外開放逐步擴大,越要加強國家糧食生產體系和儲備流通體系建設,把糧倉和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糧食是一個長期的重大戰略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任務艱巨,人多地少缺水的矛盾加劇,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農業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2012年我國谷物進口達1398萬噸,玉米進口增幅逼近3倍,大米凈進口增幅2倍,小麥進口增長一倍,大豆進口量創歷史記錄,達到5838萬噸,是國際貿易量的60%,國內自給率僅20%。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已跌破90%,到2020年糧食消費量可能突破6.5億噸,這意味著糧食產量必須保持增長,然而,不斷推進城鎮化會加劇我國的糧食生產和供應緊張,18億畝耕地紅線堅守難度愈來愈大,對于我們農科委來講,任務艱巨,壓力很大,如何服務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如何把農業科技創新落實到實處,需要各部門領導同志持續敲響糧食安全警鐘。
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
從個體層面看,糧食有安全風險,但壓力體現不是很大。
【相當部分農民已不能靠土地養活】現階段,人地矛盾日益明顯,相當部分農民已不能靠土地養活自己。如湖北省咸豐縣坪壩營鎮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占有量極不平衡,相當一部分農民已不能靠微薄的責任地養活全家了,他們只能放棄經營土地,外出經商務工養家糊口。如旋坨村7組吳云、吳有平兩戶,承包人口均僅2人,現有人口均5人;還有向光舉、向光超、向光鵬、向光榮四戶,承包人口均僅1人,現有人口均5人以上,這些戶承包土地多不足2畝。如果他們不外出務工,僅那點承包地根本就養活不了家人。這應該是帶共性的,有的地方可能還要突出一些。
【失地農民生活更擔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一些農民的承包地被征用,部分農民已無地耕種了,還由于農民素質參差不齊,導致生活質量懸殊差距拉大。頭腦靈活的農民利用征地款在集鎮或道路邊修建房屋,靠經商養活自己。一些思想誤區較大的農戶卻沒有利用好征地款,沒多久就將征地款耗盡,失去了經濟支撐,只能打短工零工維持生計,生活質量低劣。
【種田的人在減少】20世紀90年代中葉,湖北省咸豐縣坪壩營鎮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打工經濟成為該鎮經濟主體。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度,該鎮勞動年齡內人口外出務工14353人,占勞動年齡內人口總數的45.5%。還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年齡外人口外出務工,主要指女性55歲、男性60歲以上人口,當然也存在有16歲至18歲年齡段人口外出務工的。在家種田的多以老弱病殘人員為主體。
務工人員認為在外務工做一天工資有保障,只要喜歡做,天天都進賬,且旱澇保收,簡單的去除勞動力成本后都比在家里種糧食強得多,經濟實惠。給糧食生產帶來很大的挑戰。
【只要有錢就有糧食】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相當一部分人家庭經濟條件寬裕,商業化意識強烈,找錢容易。認為做農業成本高效益低不劃算,還累死累活的,不如外出務工或經商,只要勤快,不論天晴落雨,天災人禍,都能旱澇保收,堅信只要包里有錢就能買得到糧食。造成大量土地拋荒,無人耕種,不幾年就自然退耕還林了。
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從國家層面看,不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不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要降低農業對外依存度的壓力仍然巨大。
據資料顯示:2010年海南博鰲“首屆中國(博鰲)農業科技創新論壇”認為,國以農為本,糧以種為先,種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必須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消除人類饑餓的戰略高度,把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生物種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培育強勢種業企業,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支撐。
水稻是我國的第一大口糧,必須一如既往地支持水稻科研創新,加強科技攻關和推廣。解決人們吃飯問題的憂患意識,提高糧食產量。
雜交水稻技術是我國自主創新并領先于世界的重大技術。40多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研究與應用,為我國水稻產量節節攀升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湖北省咸豐縣坪壩營鎮,20世紀70年代始推廣種植雜交水稻。1983年度種植水稻19724畝的、單產409.13公斤、總產4034.8噸;2013年度種植水稻16950畝的、單產529.79公斤、總產8980噸。30年來,科學技術不斷創新,單位面積產量提高,2013年的水稻單產比1983年凈增120.66公斤,增幅29.49%。
保住耕地
從國家層面看,要有切實可行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穩定人們吃飯資源不受他用。
據資料顯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目前中國乃至全球農業發展進入一個艱難的時期。難就難在農業特別是糧食發展的資源制約日益加大,面臨著資源偏緊和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業的豐足資源、廉價成本時代已成過去。我們越來越感悟到,人類在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自身的同時,由于一些觀念和取向的誤區,也在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毀掉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一些地方,由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一方面不斷增加糧食消費需求,一方面又在減少發展糧食生產的資源,造成糧食產量增長率低于消費需求增長率。應該看到,現階段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還是以增加農產品消費需求為前提的;現時期的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增加,又還是以增加農業資源消耗為基礎的。這是中國乃至全球吃飯問題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因此,確保長遠穩定解決中國吃飯問題,必須走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要正確處理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動搖農業基礎地位,不影響現代農業建設。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
總之,從國家層面看,糧食安全工作要以糧食高產超產品種與增產技術為重點,大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好科技準備;以糧食種業科技為重點,大力加強生物種業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積極培育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強化農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和機制創新,促進科研—示范—推廣的良性互動;以培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以加強雜交水稻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契機,促進農業科技國際化。
亟待解決人地矛盾,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也是糧食安全的基礎,對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作用巨大。盡管多數農民通過打工、創業增加了家庭收入,但部分家庭新增的人口無地,但他們尋找農民同等權利的愿望與日具增,特別是隨著農副產品價格的提高,國家補貼力度的加大和土地流轉規模的增加,這種愿望越來越強烈。
(作者單位:湖北省咸豐縣坪壩營鎮政府)
來源:第二屆“隆平國際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