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公港鎮藥材產業建設經驗材料
“種糧糧少、種菜菜短,一畝田地十個片,逛上一圈耗半天。”這句順口溜形象的慨括了山區農業種植發展的現狀,為了打破區域發展的瓶頸,尋求農民致富新出路,深入踐行“百千萬”工程。2014年理公港鎮力推百合、玉竹、何首烏等藥材特種培植產業發展。搭建了以楊公橋村為首的百畝藥材產業合作社,創建了“大加小”的產業發展模式:即以形成大片配種加小點發展;組長調研加村民培訓;大戶幫帶加散戶推廣;直營陣地加網絡覆蓋的新模式,創優創強藥材產業,開通農民增收創利的“高速路”。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設立了專項領導小組,配優配強技術人員,重宣傳、強推廣、擴投入,大力推進產業建設,并把此項工作納入2014年鎮領導領辦的十二件實事之列,提供了隊伍和政策的有力保障。
“點加面”——集約田土資源
以老楊公橋6組、7組、8組為中心種植片,覆蓋全村,聯合120個點戶,利用不成片、蔭庇的田土資源進行合理配種,“點、面”結合,充分利用資源,鼓勵農戶找回“荒地”來創收。為了達到效果,鎮村兩級從兩個方面引導發展:一是實際出發保證產效。充分考量土壤、光照、供水等植物特性,形成“百合+何首烏”、“玉竹+欒樹”的配植模式,保證單畝產效。二是集約土地多層創利。努力開拓“喬木+藥材”的種植模式,形成一個種植面兩個種植層的創利體系,集約田土資源,以達到土地的綜合高效利用。楊公橋村現已擁有藥材種植面積近800畝。以玉竹為例,兩年凈產量5000-5500斤,平均每畝年產值4萬余元,加上周邊欒樹創造的經濟價值,畝產值可達5萬元。
“學加教”——技術探索先行
自然保障是產業發展的“育兒袋”,而技術保障就是產業持續的“保護傘”、發展創利的“金種子”。為了保證技術的先行性,村級組織組長、大戶等30余人,分為三個團隊,先后赴蔡安崗、慈利石龍橋、隆回、靖縣、邵東、懷化、永州等地實地考察,學習先進技術,聘請產業老板、技術人員等近十人實地開展技術指導,采取“教學+實踐”的模式開展培訓,僅2014年上半年,就展開了4堂專業技術課,累計培訓200多人次;多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解決農戶的實際問題,形成了“重點培訓、以學帶產、以點促面、保證產業”的良好勢頭。為了保證最優的配種、找尋優勢作物,村級領導積極探索創新,以村支書文彥齋為例,探索種植了天花粉、七葉一枝花、洛神果等藥材,掌握了特種藥材地區種植的第一手資料,派出了技術帶動的“排頭兵”。
“強帶弱”——穩步產業擴展
放下包袱、開動機器、發揮作用,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楊公橋村成立了產業幫帶黨員小組,通過黨員幫聯大戶、大戶帶動小戶,楊公橋打開了“政策帶經濟”、“先富帶后富”的穩步擴展局面,以項目帶動產業,掀起了趕學幫超的致富熱潮。如:百合大戶楊萬成帶動楊公橋老8組村民,大力發展百合、玉竹種植、即提供種苗又傳授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全組發展百合、玉竹種植120畝;還有產業大戶張鳳球,除了搞好自己的產業外,還幫助困難戶占業林發展了百合玉竹種植近8畝……這些例子不勝枚舉,正是這種幫帶的氛圍,團結了村民發展的信心、激發了共富發展的動力。
“新加信”——暢通供銷平臺
“大加小”的產業發展模式,為楊公橋藥材園的供應鏈提供了保障,但只有找準銷路、供銷平衡才能實現農民的真正致富。為了保障農戶的銷路無憂,鎮村兩級努力探索,發展配強供銷平臺:一是搭建新型供銷模式。充分利用網絡銷售成本小,起點低,覆蓋廣的特點,鼓勵農戶,建立網絡直營點,把握散戶市場。二是強化信息共享。鼓勵多戶入股,形成供應后盾,開拓中心直銷陣地,整合優勢資源,進行重點建設,實行信息共享,爭取大戶訂單,打出地區品牌。現已和車湖垸富強龍牙百合專業合作社簽訂長期產銷合同。
來源:第八屆縣鄉干部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