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其中,突出強調要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出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那么,農民進城購買商品房的意愿和能力如何?農民工走通這條路要邁多少道坎?我本人曾在蘇南無錫打工七年,并在無錫買房安家,對個中酸甜苦辣有著切身體會。
首先,農民工進城買房,要有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拿手本事”。“第一代農民工”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無怨無悔,即使明知自己沒有任何技能和知識,在城市缺乏競爭力,依然選擇進城下苦力。而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既沒有工作本領,也沒有工作耐力。受到就業穩定性、經濟收入等種種因素制約,在城市買房、搖身變為市民,對于他們中的多數人來說依然很遙遠。所以,各地應注重對“新生代農民工”免費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其就業能力,是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首要問題。
其次,農民工進城買房,金融部門要為他們“量身定做”金融產品。買房缺錢、買房貸款不是農民工的專利,城里人一樣會面臨資金困難。問題是農民工買房貸款、還款沒有城里人便利。我2007年6月在蘇南買房時,在辦理商業和公積金組合貸款過程中,需要繳納個人住房貸款保險、公證、新房評估、強制性機構擔保等收費項目,算起來有1萬多元。好在后來還款時比較便捷,銀行規定只要客戶每次還款額在1萬元以上,便可提前償還部分本金。我平常節衣縮食,每每湊齊1萬元時,便到銀行提前還貸,為的是減輕下個月的還貸壓力。前年,我到蘇北宿遷工作,再一次貸款買房,宿遷當地的公積金管理部門和銀行卻不同意部分提前還貸,只同意一次性還清。而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實證明,金融部門為農民工進城買房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務產品,減少間接貸款成本,允許部分提前還貸,是減輕房貸壓力的好辦法。
第三,農民工進城買房,擔心失去牽腸掛肚的“農民利益”。現在,有些農民不愿進城,不是“腰里無銅”,而是與當前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緩慢,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進行集約化大規模生產,遲遲沒有推進有著很大的關系。很多農民工既在城里買房,也常回農村簡單耕作,這種生活方式顯然不方便。讓農民有進城動力,最好是解決產權問題,引入社會資本管理農地,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對于在城市落戶的農民工,政府要最大程度保護其在農村的宅基地及耕地權益,只有堅持保障農民既有的農村資產權益,才能讓農民不至于擔心落戶之后耕地、宅基地收益化為烏有。
第四,農民工進城買房,要在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等方面享受同城“市民待遇”。在子女上學上,雖然好多城市公立中小學對農民工子女取消了借讀費、贊助費,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但是這些學校留給農民工子女的學位有限,只有極少數的才能享受,絕大多數農民工子女只能進入收費高昂的其他學校就讀,導致有的家長不堪重負。我曾經發現有不少農民工子女被安排在城市中基礎薄弱的學校或偏遠的城郊鄉鎮學校,也有不少農民工子女被就讀的公辦學校排斥,多種因素導致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在看病就醫上,農民工參保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在一些城市與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還不“兼容”,身體有恙時主動就醫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數農民工傾向于初次發病時按照習慣進行自我治療,必需就醫時一般會選擇個體無證診所,或者選擇村居醫務室和鄉鎮衛生院,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會選擇區縣醫院及高一級醫院,因病致窮、因病返窮現象依然存在。看來,優先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看病就醫等問題,是鼓勵和調動農民工進城買房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委宣傳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