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仝志輝:生態農業傳統繼承與中國糧食安全

[ 作者:仝志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2-04 錄入:12 ]

中國傳統農業曾經創造過單位面積產量和供養人口的奇跡。早在傳統農業技術時期,土地資源有限的中國農業所能養活的人口已經讓世人驚嘆。中國的人口,從戰國時期的二千多萬發展到鴉片戰爭前的三四億,傳統農業基本上滿足了人口巨大增長的需要,直到今天我們還為中國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1/4的人口而引以自豪。而且,幾千年來,中國的土地在保持了不斷提高的利用率和生產率的同時,地力基本上沒有衰竭,不少土地越種越肥。這些不能不說是世界農業史上的一個奇跡。

今天中國農業是否能延續這些奇跡,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既要合理發展現代的農業經營方式和現代農業技術,也需要通過農戶組織創新來繼承傳統農業技術中合理部分。早在一個世紀以前,美國學者金(F.H.KING)在他所著《四千年的農夫》一書中,就站在西方人的立場上,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的傳統農業稱為“永續農業”。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傳統農業是循環農業、生態農業,而將西方近代工業革命發生之后的以化肥、農藥機械為特征的農業,稱為石油農業、化學農業。生態農業是下一步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內涵,中國正可繼承自己的這一傳統,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自成一體。

一、精耕細作的生態農業技術傳統

現在詞典上把“精耕細作”解釋為“在農業上認真細致地耕作”,這只是一種字面上的解釋。實際上可以用這個詞來概括中國傳統農業的整個技術體系。它的核心是指采取各種手段,使得人力、土地和各種物力的投入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農產品產出。

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傳統,首先還是源于中國農業的資源稟賦。雖然在漫長的傳統農業階段,人口增長并不像進入現代那樣快速增長,但是,中國人口也一直在緩慢地增長。先秦時代,沒有可靠的人口記載;戰國以后,生產力出現飛躍,人口增長也很快;漢代開始由全國人口統計數,從那時到五代,人口最多沒有超過6000萬。宋代南方大規模開發使得人口增長,宋代人口已經超過1億,明代盛期人口約在1.2億;清代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000多萬,到了乾隆末年人口已經猛增為3億,期間不過100多年,至鴉片戰爭前戲,人口已經突破4億大關。世代越往后,人均土地面積或其增長的空間就越來越少,其所要求的耕地面積和糧食單產也就越高,否則無法養活眾多的人口。

正是因為人口壓力的推動,精耕細作生產方式也得到不斷的發展。精耕細作生產技術的主要內容是是對土地的有效開發和利用。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集約經營、少種多收比粗放經營要更加節約自然資源和人力。中國古農書中,有關土地集約經營的說法比比皆是。漢代賈思勰《農書》中說“多虛不如少實,廣種不如狹收”。明代《沈氏農書》中也主張“寧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沈氏農書》以桑地經營為例,之處如果深墾細管,多施肥料,可以“一畝兼兩畝之息,而工力、錢糧、地本,仍只一畝。”

1、發展合理有效的耕作制度。

農業是通過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能轉化為有機物質的。中國傳統農業種植制度的特點是在連種制的基礎上實行豐富多彩的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和多熟種植方式,一方面盡量擴大耕地里綠色作物的覆蓋面積,以至“種無閑地”,另一方面盡量延長耕地里綠色作物的覆蓋時間,科學安排作物品種,使得農地在盡可能長的時間里釋放其生物力,這在古代農書稱為“種無虛日”。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保證最為經濟地利用地力,不使地力過多損耗。但僅靠耕作制度,并不能做到保持地力一直維持在高的水平,也并不能使得地力更為強壯。要使地力充分恢復甚至可以變得強壯,還得講究科學施肥、秸稈還田等綜合措施,否則,上述耕作制度也無法維持。

2、重視對土壤科學施肥。

我國傳統農業采用的耕作制度和西歐不同。西歐一直到18世紀末仍維持著定期輪流休閑的三圃制,在休閑制下,地力的損耗主要是依靠自然力量自我恢復,需要較長的過程。而我國主要是通過人工的影響,是通過以耕作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來確保地力的恢復。在這方面,重視施肥是其中的奧妙。這種保持、恢復乃至增強地力的方法。用中國古人的說法就是“用養結合”。為了多施肥料,人們千方百計開辟肥源,到了明清時代,在農書中有記載的肥料已達130多種。這些肥料,一部分來自自然界。例如,早在戰國時人們就割取青草、樹葉等燒灰作肥。以后又廣泛利用草皮泥、河泥、塘泥等,水生萍藻也在人們收集之列。更多的來源于人類在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的廢棄物,諸如人畜糞溺、垃圾臟水、老坑土、舊墻土、作物的秸稈、糠秕、老葉、殘茬,動物的皮毛骨羽等,統統可以充當肥料。人工栽培的綠肥是由天然肥發展而來的。漢代人們已懂得最好等待地上青草長出后翻耕,使青草爛在地里作肥。在這一啟發下,人們逐步開始有意識種植綠肥。綠肥出現后,被廣泛種植于夏閑地,實行糧肥輪作,我國農田施肥的范圍就大大擴展了。榨油后的枯餅、釀造后的渣糟,也屬“廢棄物”范圍。餅肥成為化肥傳入以前最為優質高效的商品肥。我國傳統農家肥以有機肥為主,但到了明清時期,石灰、石膏、硫磺等無機肥料也開始使用。施肥方式與技術也很講究,有種肥、基肥和追肥。

如何施肥才能用最小工本取得最大效果?人們強調要看時宜、土宜和物宜,把施肥比作對癥下藥,即所謂“用糞如用藥”(陳旉語)。“夫肥沃磽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樹稼豐茂;磽而埆者性惡,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樹稼與彼肥沃者相似類也。”(王充《論衡·率性》)。對于不同的土壤,由于用不斷的施肥技術和耕作制度,都可獲得令人滿意的產量。“雖土壤異宜,顧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農書·糞壤之宜篇》

3、用灌溉來改良土壤水分狀況。

農田的合理排灌對改善土壤環境也是很重要的。舉例說,黃河流域先秦時代的溝洫制,就是通過開挖排水溝洫,形成長條型壟臺,結合條播、合理密植、間苗除草等措施,建立行列整齊、通風透光的作物群體結構,不僅改變了澇漬返堿的土壤環境,而且創造了良好的農田小氣候。戰國以后,農田灌溉發展起來。人們往往用引水淹灌并改種水稻的辦法洗鹽,或者利用北方河流含沙量高的特點灌淤壓堿。漳水十二渠和鄭國渠在這方面都做得十分成功,使“千古斥鹵(鹽堿地)”成為畝產一鐘的良田。西漢賈讓曾對此總結說:“若有渠灌,則鹽鹵下濕,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種秔稻,高土五倍,下田十倍。”(《漢書·溝洫志》)北宋王安石變法期間也曾在黃河流域大規模放淤壓堿。

南方梯山圍水,也包含了通過適當排灌,改善土壤水分狀況的措施在內。南方水稻田的水漿管理,既要滿足水稻生長各階段對水的需要,又要避免稻田因長期漬水而溫度不足、通氣不良的弊病。陳旉《農書》記載江南水稻耘田采取“旋干旋耘”的辦法,耘過的田,要在中間和四傍開又大又深的溝,把水放干,至田面坼裂為止,然后再灌水。這樣做,就是為了提高地溫,促進氧化。陳旉說這“勝于用糞”。這種開溝烤田的辦法,至今仍流行于蘇南地區,農民稱之為豐產溝。為了改善水稻田土壤結構,又有犁冬曬垡,水旱輪作,在冬水田上開腰溝排水等項措施。至于秧田排灌管理,就更為細致了。

二、深厚的循環生態農業思想

上述這些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實踐,背后是深入的農學理論。

1、順應天時。

農作物扎根于土地,但是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空氣、陽光、水等土壤之外的自然元素。農作物的生長是一個自然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成長過程,首先是一個自然再生產的過程,人類勞動對其的干預和影響要以自然再生產為基礎。中國農民是重視土地生產率的提高的,但是,他們也知道,土地是在天地合一的生態大系統中存在的。

《尚書·堯典》:“食哉唯時。”把掌握農時當作解決民食問題的關鍵。孟子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呂氏春秋審時》“凡農之道,厚之為寶。斬木不時,不折必穗;稼就而不獲,必遇天菑。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認識到了天的重要性。什么是“天”?在中國古代農書里,“天”指的是天象、氣象、物候、節氣等。從事農事,要和天象、物候、星象、氣象相對應。

經過人們長期的探索,到了漢代,人們已經在前面節氣的基礎上,開發了農人在每個節氣中要對應做什么事情的“行事歷”。典型的如《四民月令》,主要是在二十四節氣中在農業種植和田園生活中應該做什么的安排提示。這反映了中國古人的生活是和天時相對照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

2、“用養結合”。

土地種莊稼是要消耗地力的;只有地力恢復或補充以后,才能繼續種莊稼。只有通過精心選擇的耕作制度來巧妙利用土地,又能通過主要以施肥來進行的恢復地力,才能保證土地的持續利用。這種用養結合保持地力常新壯的思想,使得我們的先人不斷地改造原來惡劣的土地成為良田,能夠在高土地利用率和高土地生產率的條件下保持地力的長盛不衰,為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南宋的農學家陳旉已能滿懷信心地指出:“或謂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遂,凡田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語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當常新壯矣,抑何弊何衰之有!”這就是農學思想中著名的“地力常新壯”論。

支持這種“用養結合”、“地力常新壯”思想的,是中國傳統農學所特有的“土脈論”。“土脈論”把土壤視為有血脈的活的機體[1]。既然土壤有氣脈,氣脈有盛有衰,可損可益,那么土壤的肥力狀況就可以在人力的影響下變化。在《周禮·大司徒》的記載中,有“土”和“壤”的區分,它們相當于現代土壤學所說的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表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通過人類的農業活動,可以使自然界土壤發生適合人類需要的變化。《呂氏春秋·任地》則明確指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并據此制定了把土壤力與柔、息與勞、肥與棘、急與緩、燥與濕的偏頗狀態改變為適中狀態的“耕之大方”,后來《氾勝之書》又概括為“和土”的耕作原則。“土脈論”和“土宜論”是中國傳統土壤學中最有特色的理論,飽含著生態學的科學道理。

3、“變惡為美”和“余氣相培”

施肥在中國傳統農業中非常重要,正是施肥解決了實施連種制以后出現的局部地力衰竭的問題,使中國傳統農業能夠沿著高土地利用率和高土地生產率的方向前進。但施肥的重要性還不止于此。在中國傳統農業中,施肥還是廢棄物質的重新資源化,實現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物質循環。既使地力獲得及時的恢復,也在相當程度上消除了生產生活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還節約了資源。

不少農學家對利用廢棄物作肥料的作用和意義做出了很有深度的精彩闡述。如元王楨《農書》說:“夫掃除之穢,腐朽之物,人視之而輕忽,田得之而膏澤,唯務本者知之,所謂惜糞如惜金也。故能變惡為美,種少收多。”清楊屾《知本提綱》進一步指出:“糞壤之類甚多,要皆余氣相培。如人食谷肉果菜,采其五行之氣,依類添補于身。所有不盡余氣,化糞而出,沃之田間,漸漬禾苗,同類相求,仍培禾身,自能強大壯盛。”這就是所謂“變臭為奇,化惡為美”。

農業的基礎是依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食物和衣著原料。人畜以植物為食.綠色植物對人畜等是食物鏈的起始鏈,但人畜對其食物中的能量并不能完全地加以利用,在其排泄物和廢棄物中包含著的能量,若讓它們回到土壤中,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就可以釋放出能被綠色植物重新利用的營養物質。“余氣相培”實際上就是指這種情況。它使用的是中國傳統哲學關于“氣”的理論和語言,表達的卻是對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及其利用的一種樸素的認識。

三、繼承生態循環農業傳統,確保中國糧食安全

從經濟學的合理性考慮,現代農業發展一般以追求規模經濟效益為特征。但是如果從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社會經濟綜合效益來看,越是規模化的大型現代種植業、畜牧業造成的污染越嚴重;尤其是在我國土地資源短缺、居民食物需求多樣化的條件下,盲目照搬以規模生產追求農業規模收益的模式,其結果只能是化學農業方式的進一步加強。因此,應該考慮借鑒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的傳統,發展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對生態農業傳統進行科學整理和技術創新

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的繼承而言,由于缺乏系統總結、改進與創新,在土地等生產資源日益緊缺的條件下,也不能夠很好創造出經濟和生態的雙重效益。有許多傳統農業生產技術需要用現代科學闡發其機理,改進其操作,并使之標準化和精確化,以便利在更大范圍內推廣。例如,我國在“驅鴨治蝗”基礎上創造的稻田養鴨的生產方式本是很有價值的農業生態技術,卻始終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沒有得到應有的總結和推廣,反而從國外引進“稻鴨共作”的生態技術。再如,中國傳統農家肥技術,雖然體現了廢物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但由于積制手段落后,存在極易形成有機肥料養分低、體積大,無害化程度低、污染大,勞動效益低、強度大等弊端,農民比較各方面成本,自然傾向有使用化肥。

2、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和農民組織化來傳承生態農業技術

中國之所以形成生態農業的技術傳統,與人多地少的資源環境稟賦有關,也與農民世代務農、通過家族傳承和農學家的傳播有關。如果我國在農業生產環節不放棄家庭經營,那就可以設想,我國生態農業的傳統仍然可以在村社的居住和土地占有形態下獲得進一步的傳承,發揮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生態農業技術非常依賴于具體的生態系統,它是非常具體實用的,這就要求耕作一塊土地的農民能長期務農,并最好通過家庭代際之間傳遞農業技術,減少學習成本。農戶必須擁有適度的土地經營規模,也需要成為職業農民,又長期生活在農村,這樣才能具備生態農業技術的操作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

同時,單戶的生態種植依賴的具體生態系統是一定地域范圍的,要想維持發展生態農業,對于特定地域內的土壤改造、水利保障、種子選用、田間管理有必須具有一定的規劃。這就要求相鄰的農民必須屬于一個組織化的團體。不論這一團體是一個區域性的合作社,還是一個集體經濟組織。也就是說,只有一定程度的農民組織化,才能保證生態農業傳統的傳承。

為了使生態農業得以發展,農民還必須發展起同國外生產成本低的同類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在國際農產品市場開放條件下,國家對于本國居民的食用糧食,就要優先保證本國生態糧食品種的供給,相應地在進口國外糧食上要進行一定限制,也要對國內生態糧食給予一定的價格補貼。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

來源:第二屆隆平國際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到国产在线精品国内在线99 | 亚洲欧美换脸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无播放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丝袜 | 亚洲欧美久久_区二区 | 欧美成年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