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大背景下,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提出了包括降低返鄉創業門檻、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等支持返鄉創業的五方面政策措施,從國家政策層面進一步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為什么要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民工是否具備返鄉創業的條件?如何幫助農民工實現創業夢?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鄭風田接受光明網記者的專訪,就這些問題作出解答。
農民工回鄉創業是帶動經濟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2014年已達到2.74億,每年還有新增的600多萬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在此背景下,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一定要是城鄉一體化,單獨的把資源集中在城市,不是科學的發展方法。城鄉一體化首先要把城市周邊的郊區農村帶動起來,農村帶動起來靠誰來帶動?當然首先是在城市里有過工作經驗的農民工,他了解城市,知道城市需要什么,通過創業,把自己的家鄉從一個落后的農村,變成小城鎮,然后變成城市,這是一條很好的思路。農民工回鄉創業有許多優勢,他們一般在老家有房又有地,具備了創業的天然條件,再根據外出打工所學到的經驗和技能,結合本地的實際辦一些產業、作坊,既帶動就業又能賺到錢,當地的經濟能夠很快的發展起來,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另外,目前,我國城市的發展到了飽和期,房價已經炒到很高了,和農村相比,發展潛力還是很有限的,而農村有廣闊的天地。可以說,回鄉創業是帶動經濟的一個重要引擎,能把農村的資源帶動起來。
我國的農村很大,各地的情況也不一樣。比如,創業環境好的農村,可能是在大城市的郊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農村,這些地方的創業環境特別好,甚至比城里還要好。在城里創業,房租都很貴,在郊區,離大城市很近,創業成本就很低。大部分的農民因為文化水平比較低,在城市能夠從事的職業有限,打工的收入還不如自己創業的收入,這時候還不如回到家鄉,農村的生產成本都很低,開發養殖業、新型農業,來滿足城市的需要,這是很有前途的思路。城市的資源都享受不到,還從事最低最苦的職業,所以農民工回鄉創業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現在,我們國家交通有很大改變,高速公路、鐵路四通八達,不像過去農村“出不去、進不來”的狀況,基礎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為農民回鄉創業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他們眼界開闊了,家鄉的基礎設施也不錯,也知道城市需要什么,市場銷路在哪里,回鄉創業,既讓自己富起來,也能滿足城市的需要。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愿意返鄉創業,他們在發達地區打工,學到了很多經驗,他們的家鄉還需要建設,學到的經驗用于家鄉的建設,使家鄉發展起來,能夠縮小我國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這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我國城鄉差距的縮小,都是大大的有益。有許多收入不太高的地區,并不是缺少資源,而是缺發展的眼光和能力,外出打工的農民學到了很多的技術和本領,回到家鄉創業的話,能帶動家鄉的經濟發展。
另外,農民工返鄉創業也是個世界性的規律,比如,中國改革開放搞創業園區,像北京、上海的高新技術園區,最早是那些到西方發達國家留學回來的人創辦企業,企業辦好了,國家的經濟社會自然都帶動起來了。農民工回鄉創業,相當于經濟發展梯度的轉移,從發達地區,到發展中地區,再到不發達地區;從大城市轉移到中小城市,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經濟發展呈現這樣一種梯度。
創業人才是關鍵因素
創業,不能狹隘的理解,就是對資源的簡單重新組合、排列,同樣的資源我進行另外的嘗試,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能夠產生高額的利益回報。從這方面看,農村創業的機會特別的多,創業包括各種形式的創業,農業生產本身也是創業,比如,你原來就種幾畝地的農作物,現在搞高新技術產業,種植某種高附加值的水果,這樣市場的回報就大大的增加。傳統的農業領域就有很多機會,我去過湖北號稱“第一村”的村莊,種植一種日本葡萄,而苗木特別的貴,加上雇傭技術人員、苗木的費用,成本都很高,但是,這些葡萄一旦產品成熟,投入市場,銷路就特別好。從傳統的農業種植,到高附加值的農產品,這是一種創業;從種植業生產變成養殖業,這也是一種創業,都需要技術、人才、投入。
近幾年來,一些有文化、有志向、懂技術、懂管理的農民工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營銷渠道之后,就開始返鄉創業,也漸成氣候。有些地方返鄉農民創辦企業已經占到當地民營經濟的30%以上,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把“金鑰匙”。我總結發現,我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批企業家,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的鄉鎮企業家,原來多是當過兵,或有外地打工的經歷,回到家鄉看到資源豐富、環境也不錯,于是,創辦了一些工廠,產品質量上去后,銷路很快被打開了,慢慢地發展為巨型的公司,最后帶領其他村民也致富了。現在有很多的所謂的超級村莊,上千萬上億資產的村莊,就得益于敢闖敢試的農民企業家,得益于在外見過世面的農民回到家鄉,根據地理優勢來創業,最后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農民工回到家鄉后如何創業?怎樣培養人才,如何把農村的這些資源優勢通過人才創業釋放出來,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創業不一定就是想象中的有很大的規模,一般先從在家鄉做一些小買賣開始,獲取經驗之后,才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創業。第一步是自雇型創業,自家有一套房子,從搞個體戶起步,大部分的農民從小買賣、個體戶開始,生意做大以后再進行產業升級,不斷的做大做強。一方面吸引有能力的農民工回鄉創業,帶領全村人致富,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嘗試的,搞農民工回鄉創業園區,吸引企業家來辦店辦場。農民工創業園區,主要吸引那些功成名就的農民,比如,我在湖北農村調研時,就有這樣的農民創業者,他將整個村莊重新進行了改造,把原來的產業,比如一家一戶的養雞,變成現在規模化的養殖,傳統的水稻改種有機稻,村莊還是原來的村莊,資源經過重新組合后,實現的產值會是成倍增加。第三步,吸引一些年齡大的農民工回鄉做生意,然后對產業進行升級,這些不同程度的創業都是需要的。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創業,改變了農村面貌。
農民工要享受到在城市創業的同等待遇
創業前期需要資金投入生產,比如,種名貴的花木,買苗木就要很多的錢,錢哪里來,必須要貸款。我原來去浙江金華的一些農村,他們現在很富有,種苗木致富的。一棵樹從外地購入花兩萬塊錢,兩三年之后,一棵樹能賣到好幾十萬,同時也帶動了木雕業的發展,高產出一定會要高投入。農民創業很大的瓶頸就是貸款難的問題,很多有創業愿望的農民工缺乏資金,他們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銀行的小額貸款需要資產抵押或公職人員做擔保。大多返鄉農民工沒有資產抵押,因為他們的房子、田地尚不能進行抵押,盡管現在國家剛剛開始試點,但還不成熟。中小企業在規模更大化的時候,需要資金的投入,在城市里,融資可能相對容易些,抵押一套房產就能籌到幾百萬的資金,而農民能夠拿來抵押的財產很少,所以他們擴大再生產往往會遇到困境。另外,農村地區一般比較偏僻,好處是地價比較低,成本低,不好的地方是交通運輸困難,創業的軟環境需要支持。
我們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一定要讓農民享受到在城市創業同樣的待遇,在城市有各種各樣的創業基金、貸款,在農村,如果金融機構能夠提供貸款來創業,得到各種金融服務,這樣他們成功的幾率比在城市還要大。
完善創業的政策環境,不同層面的創業,政策既有共性,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共性就是要創造一種氛圍,就像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要鼓勵大膽的嘗試,鼓勵回到家鄉創新創業,成為生產能手,那是很光榮的事情。另外,對農民創業給予財政信貸的支持,創業需要資金,可以進行抵押貸款,建立一些創業基金,應該設立專門面向農民工的創業基金,對稅收進行一些必要的減免,這是從整體來說。對不同分類的農民工還要有一些好的政策,比如,創業園區的有相關政策;回鄉帶領村民致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的,也應該有相關的具體政策。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研究領域:三農問題、食品安全、農村產業集群與創業、企業與環境關系等,著有《制度創新與中國農家經濟行為》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五老評熱點(第14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