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名著中提出實現農業與工業產業高級綜合,工業反作用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業,最終消滅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馬克思農業現代化理論內核是農業生產領域引進和運用資本要素以及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現代生產資料,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發展農產品工業加工,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構建“農頭工尾服全鏈,商科文旅全場景”的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十八大以來全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鄉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然而,當前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面臨新的挑戰,農業增加值占比下降,種糧比較效益不高,經濟作物品種老化,優質畜禽水產品比例偏低,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和農業品牌影響力與農業大省地位仍不相稱。因此,湖南實施農業工業現代化發展戰略,對于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十大優勢特色農業千億產業,這是發展湖南現代農業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推進縣域工業化的重大舉措。湖南農業生物資源豐富,發展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有比較優越的生產條件。然而“千億產業”并不是數字歸大堆,而必須全面進行產業結構變革,打造千億級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集群,以增加農民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為此,建議在全省實施“優質-特色-迂回-轉化-營銷”的優勢特色農業農業全產業鏈戰略模式。
1.首抓優種優品開發戰略。放棄以往“邊際土地粗放開發”戰略,實行“優種優品開發”的集約發展戰略,徹底解決“劣品”問題。這里的主要工作是充分運用信息和生物技術、標準化生產來改造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打造“湘農名品”系列公共品牌,開發“營養好、口感好、品像好”且無公害、高效益、可持續的新食品和適于工業加工的農副產品,把農產品和農業制成品優質化率提高到95%以上。
2.創建高效特色專業生產帶。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差異和種養方式特點,依據市場和農產品轉化的需要,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規劃發展有特色品牌的專業生產帶,如優質高效的水稻生產帶、專用糧生產帶、飼料生產帶、食用油生產帶、水果生產帶、牲豬生產帶、家禽生產帶、林產品生產帶、漁業及小水產生產帶等,建立工業加工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把農產品品牌化率提高到60%以上。
3.建立工業裝備農業的迂廻生產體系。迂回生產拓展產業鏈具有兩大意義:在組織方面推進合作化和規模化生產,深化農業產業內分工,組織專業化、標準化、精細化生產;在技術方面全面采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有效使用農業生產資料如農業機械、農機具、化肥、農藥和現代農業設施等,特別是把化肥農藥利用率由40%提高到55%以上,實現農業良種化、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信息化。
4.發展工廠化再制造的現代制成品農業。農產品加工轉化是我省發展千億級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最關鍵的環節,必須以縣城和城鎮為依托,以技術開發為引領,實現農業產業及企業結構調整升級,由作坊粗放式加工向工業精制化制造轉型,建好一批產加銷一體化、有規模、有優勢、有品牌、有市場的大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各有特色的制成品農業工業區,把大宗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由53%提高到75%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比由2.55:1提升到3.5:1。
5.按市場變化整合現代農業生產因素。市場“營銷”既是出發點又是落腳點,是農產品生命線。因此,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要建立以冷鏈物流為支撐的產品定制生產、收購、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流通加工、分銷、零售等數字化營銷系統,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且附加值高的產品,把農產品商品化率提高到90%以上。
上述五個方面是構成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的有機整體,每個環節都極為重要,其中加工環節是戰略重點,市場營銷則是決定性環節。目前湖南農產品加工業水平相對較低,企業規模不大,產品檔次較低。在全省5065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僅占10%,其它46000家規下企業年營收規模平均不到900萬元,總的狀況是大的不是很大,小的不精不特,特別缺乏像河南雙匯那樣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航空母艦”和浙江現代農業精細深加工的“專精特新”。因此,農產品加工業升級是湖南發展縣域工業化,打造十大優勢特色農業千億產業鏈的戰略突破口和戰略抓手,應作為新時代的一場重要的農村經濟變革來對待。建議以抓鐵有痕的韌勁和狠勁開拓前行,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由農業、工信、科技、金融、商務等部門組成工作專班,制訂規劃、政策和措施,組織全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劉茂松,本文系作者在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主辦的“農業強國建設研討會”上的演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