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體現了鄉村建設從形到神的更高要求,進一步拓展了鄉村振興的豐富內涵,為新征程上鄉村建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樣指出了更加明確、更為寬廣的前進方向。如何理解“和美”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應保持怎樣的標準?推進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本期對話邀請李小云、張琦、盧關榮三位嘉賓,共同探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理念與路徑。
對話嘉賓
李小云 《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張琦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黨總支書記
盧關榮 浙江省金華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
主持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孟德才 劉知宜
1、“和”的要求實質上與共同富裕理念一脈相承。將“和”的要求寫入鄉村建設目標,是在鄉村建設行動中貫徹落實共同富裕理念的具體要求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您認為什么樣的鄉村才能稱之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其標準應從哪幾個方面來衡量?
李小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首先要在多個方面縮小城鄉差距,縮小城鄉差距不僅是鄉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因此,我認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應該以四個方面作為衡量指標:第一個指標是縮小城鄉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包括路、供水、環境衛生、美化綠化等,要改變鄉村不夠和美的視覺景觀,還原山水美景和田園風光,實現“宜居”,沒有“宜居”就不可能有“宜業”。第二個指標是“宜業”,“宜業”的核心是要有能讓農民受益的產業業態,讓村民能夠在鄉村更體面、更有成就感地就業,今天鄉村經濟應主要服務于支撐留在鄉村的人口的生計和福利。第三個指標是保護好綠水青山。中國鄉村雖然居住的人口越來越少,但是鄉村所覆蓋的國土面積依然占到了90%以上,鄉村建設承擔著國土生態安全的重要職責,要凸顯生態良好的內涵。最后一個指標是治理和文化的和諧。鄉村建設不僅是硬件的改造,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國傳統,并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和諧的鄉村治理機制,以及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農耕文化。
張琦:鄉村建設除了在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等四個方面建立標準之外,還應關注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和”提出的新要求。在這一方面,國外的一些衡量經驗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比如,有些國家在鄉村建設的衡量中引入了村莊安全和生命安全的指標。韓國的農民漁民福利狀況調查中,除了對教育、文化休閑、醫療、社會安全網、環境景觀等進行調查外,還專門設置了基本生活條件調查,包括房屋設施、供暖、房屋裝修、供水、垃圾、污水、村莊安全、生命安全等項目。
盧關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指明了新時代鄉村建設發展的三個階段和迭代升維目標,即鄉村建設前提是“宜居”,鄉村發展基礎是“宜業”,鄉村生活幸福標志是“和美”?!耙司印本褪且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整治,增強鄉村的舒適度和吸引力。“宜業”就是要讓農村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要讓新鄉賢、新青年下鄉有新的創業平臺,要讓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共享鄉村建設發展紅利?!昂兔馈眲t是全面和諧之美,是全域美、村莊美、田園美、人文美、生活美的全景式美麗集錦,也是產業和、生態和、文化和、社會和、治理和的鄉村生活共同體。
主持人:從“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再到“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體現了我國鄉村建設思路怎樣的發展變化?為什么現在要強調“和美鄉村”?
張琦:這些表述是對鄉村建設認識持續深化和全面化的過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增加了“和”的要求,讓鄉村建設的范圍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建設“和美”鄉村就要求鄉村建設不僅要重視看得見的硬件設施建設,也要重視看不見的精神文明建設。
“和”的要求實質上是與共同富裕理念一脈相承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和”的要求寫入到鄉村建設目標里面,是在鄉村建設行動中貫徹落實共同富裕理念的具體要求。同時,“和”的要求也是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我國在收入水平上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雖然農民的收入相對較低,但是也在快速增長。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層次也將不斷提高,尤其是精神層面的需求會越來越高。當前,在鄉村建設當中強調精神文明建設,是理所當然,也是契合時機的。
李小云:雖然只有幾個字的變化,但其中不僅體現了鄉村建設思想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發展觀的轉變。這一轉變的核心是中國式現代化。從鄉村角度講,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小農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因此需要將宜居宜業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是實現小農現代化的客觀需要。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又是一個在綠色發展理念下不斷推進的過程,綠色發展不僅僅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強調“和美鄉村”正是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鄉村建設的核心是確保留在鄉村的人生計和福利的改善,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和實現共同富裕,在今天鄉村發展產業的最重要目標是如何確保農民收入的增加
主持人:過去的鄉村建設,更多注重“經濟搭臺,文化唱戲”,而當前強調的“和美”二字則更加注重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怎么理解這樣的轉變?
盧關榮:“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是在經濟短缺、物質匱乏時代,各級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文化不但有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精神價值,文化有塑造人、吸引人、團結人的作用,“和美”文化強調個人素質的修身養性有心胸格局、人際交往中包容理解互助友愛、鄉村社會各盡其能相安無事,現階段的鄉村建設更要進一步涵養人文素質,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成為美好的鄉愁記憶,讓鄉村成為遠離城市喧囂的心靈凈土。
主持人: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民是參與者、建設者,也是主要的受益者,應當如何完善農民參與機制,激發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使其更好地參與到和美鄉村建設中來?
李小云:在很多時候,大家覺得只要是農民參與建設工作,就體現出了主體性,其實不然。農民主體性的核心是,農民如何成為鄉村建設和鄉村產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有時農民對建設鄉村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建設的不是他們想要的。我們過去在云南多個地區進行了長達八年的鄉村建設實踐,在此過程中也得出一些經驗。
首先,鄉村建設要開發有利于農民就業和受益的產業業態。如果村民不能直接就業受益,或者村民的文化、技術承擔不了這樣的產業,那么這樣的產業,農民是沒有積極性參與的,同時如果這樣的產業只是重復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話,農民也是不積極的。其次還要有能夠確保農民受益的組織,鄉村建設不僅僅是建設基礎設施和硬件,更重要的是不斷建立健全組織和機制。在這方面,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農民自己組建的各種股份公司等,都是最近幾年讓鄉村建設有活力的組織形態。
同時,在鄉村建設中開發新的產業業態,會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體,其中的利益聯結機制,涉及到政府和農民的關系、農民和集體的關系、集體和社會資本的關系、社會資本與農民的關系等,其機制核心應當是確保農民成為受益的主體。有些地方雖然產業很成功,但是農民不是受益的主體,這樣就沒有處理好幾方關系。鄉村建設的核心,應該是確保留在鄉村的人生計和福利的改善,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和實現共同富裕,在今天鄉村發展產業的最重要目標是如何確保農民收入的增加。
此外,在政府對鄉村提供的諸多支持條件下,很多鄉村都發展了產業,建立了合作社,但是普遍的問題是缺乏人才。因此,如果能夠確保有為鄉村服務的職業管理人才,這就會使更多農民參與的市場主體發展起來。從這些意義上講,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和美鄉村建設,更需要聚焦保障農民利益。
張琦:如何讓農民更多地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關鍵是要做好能夠參與和愿意參與的兩個機制。一方面,要完善鄉村建設決策機制,讓農民能夠參與。過去有一些鄉村建設項目的選擇是政府或者村委會說了算,農民很少能夠參與其中,結果最后效果不太好。為此亟須建立一套鄉村建設項目選擇的實施制度和監督制度。實施制度重在明確鄉村建設中農民參與的硬性要求,監督制度重在能夠讓農民監督村干部是否落實了農民參與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鄉村建設激勵機制,讓農民愿意參與。鄉村建設要及時準確地聽取老百姓的意見,把農民最急需、與農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設施建設好、維護好,對于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的農民要通過多種渠道予以表揚和激勵,只有讓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才能不斷吸引更多農民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
3、鄉村建設是一個復雜多維的工程,涉及人與人、人與自然、鄉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之間的一系列關系。而“和”恰好是一種動態協調的系統理念,能夠很好地引領我們尋找鄉村建設的思路
主持人:“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文化在我國,特別是在廣袤鄉村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從古人以“和”文化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我們能夠得到哪些啟發,以更好地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張琦: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和”是一個應用較為廣泛的理念。談天下,是和平觀;談國家,是和諧觀;談家庭,是和睦觀。如果我們深入細致地觀察農村,就會發現鄉村建設其實是一個復雜多維的工程,涉及人與人、人與自然、鄉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之間的一系列關系。而“和”恰好是一種動態協調的系統理念,能夠很好地引領我們尋找鄉村建設的思路。
因此,在村莊規劃布局中,要注意保護傳統村落,保留村莊特色,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實施分類推進,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實現村莊形態與自然的和諧,體現農民的審美觀。在產業發展規劃中,要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農民從土地中獲得收益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大自然,盡可能避免鄉村建設的“水泥化”。在鄉風文明建設中,要發揮家庭的團結力量,塑造和睦文化。近年來,各地創新開展的文明家庭、尊老愛幼家庭、重教家庭等評選活動,就是一些很好的實踐,要持續深化和拓展。
盧關榮:和”文化在我國的廣袤鄉村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基因、內核。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蘊含著“和”的思想理念,就是要求同時、整體、系統地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以浙江省金華市的實踐為例,我們在產業上推進三產融合協調發展,建立小農戶融入現代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在生態上,重視城鄉生態規劃,推動鄉村綠色景觀、水體景觀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尤其在文化上倡導培育“信義和美”金華精神,加強“八婺好家風”。同時在治理方面,建立黨建統領、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治理的鄉村治理組織體系和工作體系,建設農民高頻應用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以和諧共治的方式促進治理體系的和諧,實現“富裕夯和、美麗怡和、文化熏和、治理促和”,全方位打造和美鄉村。
主持人:近年來,農村非遺、“村BA”等鄉村文化產品或現象越來越引發社會關注,這對于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怎樣看待鄉村文化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中的價值?如何更好發揮鄉村文化的作用?
李小云:鄉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保護鄉村的文化,失去了文化,鄉村建設就沒有靈魂。農村非遺、“村BA”等鄉村文化產品或現象越來越引發社會關注,主要原因就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鄉村文化受到較大沖擊,在過去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走上重視城市工業、輕視農村農業的路徑。這一路徑的最大問題是將鄉村貶值化,從而導致鄉村傳統文化價值的流失。鄉村文化價值的流失,不僅僅是文化流失本身的問題,同時也會導致資源和人才的流失,因為資源和人才不會向沒有價值的方向流動。因此,鄉村建設需要將鄉村價值的重建作為重要內容,而重建鄉村的價值需要有承載這些價值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形態,這是文化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中的重要作用。
張琦:城鄉融合的實質是城市元素與鄉村元素的有機融合。在鄉村端,主要就是城市文化理念在農村的培育培植和不斷壯大。鄉村承載了我國最為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文化,保存、激活和利用這些文化元素,不僅能夠提升農民生活幸福感,也能為農民創業創新和發展致富提供新思路。但是,如果按照傳統鄉村保護思維發展鄉村文化,只是“自上而下”推動,那就很難激勵農民參與,也無法持續發展。只有在鄉村傳統文化推動中,加入經營性、盈利性、創新性的新理念,不斷打造能夠在更大范圍傳播互動的產品和形式,從而滿足農民自豪感,再進一步拓展文化的創收作用,才能讓鄉村文化在鄉村建設中持續發揮更大作用。
4、鄉村建設要以“未來鄉村”為目標,選擇在經濟、生態、文化、民族等不同方面均有代表性的村莊進行先導性示范,即使是一個村莊內,也不宜“鋪開攤子搞建設”,應從一個小范圍的核心示范起步
主持人:新征程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點多面廣的系統工程,當前能夠馬上干起來的事情有哪些?在推進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李小云:根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691510個行政村,261.7萬個自然村,規模龐大、任務繁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只能逐步實現。因為隨著新型城市化的不斷推動,鄉村人口仍然會繼續向不同規模的城市流動,這意味著中國鄉村的數量還會繼續減少。因此,要尊重規律有序推進鄉村建設。從這個角度講,鄉村建設應該以“未來鄉村”為目標,選擇在經濟、生態、文化、民族等不同方面均有代表性的村莊進行先導性示范,各地在推動鄉村建設時,需要按照本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的總體框架,合理布局城、鄉、村的人口經濟結構,不能夠“鋪開攤子建鄉村”,應通過示范、推廣等實踐機制,有序形成縣鎮村為一個整體的發展格局,不能將鄉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相分離。
盧關榮: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能想到什么做什么,人家做什么你做什么,必須注重統籌發展規劃、注重特色產業培育、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目前,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單邊流出現象仍然比較突出、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不足比較普遍,為此應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引進、培養、評價、使用、流動機制,建立以知識產權和服務業績為導向的分配激勵機制,健全鄉村人才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購房、子女入學等社會保障制度,重點推進青年大學生和鄉賢回鄉返鄉創業,引領鄉村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興產業。
另一方面,鄉村產業存在著傳統主導產業特色不明、鏈條不長,新興產業帶動不強等問題,為此應跳出村級層面,在縣鄉層面統籌布局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和鄉村新興產業,建立全產業鏈發展項目體系、政策體系、服務體系,全方位、系統性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主持人:過去,各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村建設行動中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據您觀察,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方面,有哪些可供借鑒的典型案例?給今天帶來哪些啟發?
李小云: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河邊村、昆明市宜良縣麥地沖村、安寧市雁塔村、昭通市彝良縣大苗寨村等20多個村的調研中,我們見證了許多不同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首先包含了通過盤活農戶和村集體的閑置資產,形成有利于增加農民和集體收入的新業態;其次是建立了農民與集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農民收入提升和集體經濟壯大的兩個目標,我們在實踐中采用“嵌入式”鄉村精品公寓,即集體共同把農戶閑置的房屋盤活,進行合作經營,農戶和集體按比例分成;第三是為鄉村的產業合作社選配職業經理人。
這些案例可以說明,只要鄉村建設能夠圍繞確保農民利益為主體的機制建設,建設就會有活力。與此同時,即便是一個鄉村也不能夠全面推開建設,一個鄉村少則七八十戶,多則五六百戶,政府推動的鄉村建設需要從一個小范圍的核心示范起步,確保產業業態開發有經濟效益、農民有收益,然后逐漸帶動農民和社會資本及其他方面參與到建設中來。
張琦:近些年,我們走訪了很多鄉村,也看到了很多在鄉村建設方面的創新性探索,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比如,在湖南省新化縣油溪橋村,每月逢“五”開展全民清掃、每月進行一次評比,很好地調動了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云南省鎮雄縣廣泛動員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干部規劃家鄉行動,激勵了一大批鄉賢參與到家鄉規劃當中,為鄉村規劃提供了方向、拓展了思路。再比如,江西省新余市的曉康驛站、云南省會澤縣的愛心超市等,將過去直接的“給錢給物”切換成現在間接的“積分獎勵”,激發了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
從這些典型案例的推廣過程來看,鄉村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成長的過程,一開始可能只是一個村的嘗試性活動,但是經過逐漸完善和總結,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也可以看出鄉村建設的路徑是多種多樣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當地經濟發展階段、文化特色和農民思想觀念的方式方法,在學習其他地方的經驗模式時要靈活變通,不斷總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逐步提高和完善。
主持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在多個方面縮小城鄉差距,結合鄉村實際,尊重農民需要,因地制宜建立標準,發動更廣泛的農民群眾參與進來。和美鄉村是“和”與“美”相得益彰的鄉村生活共同體,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看得見的硬件設施建設,也要重視看不見的精神文明,在確保農民成為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前提下,建設可以承載鄉村價值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形態,打造中國式的和美鄉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