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思考與建議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和舉辦農民豐收節,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舉措,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辦好農民豐收節活動,需要進一步深化對農民豐收節文化內涵的認識,著力彰顯農民豐收節的時代價值,不斷豐富農民豐收節的內容和形式。
一、深刻認識農民豐收節的豐富內涵
深刻認識農民豐收節的豐富內涵,需要對農民、豐收、節慶三個關鍵詞以及傳統小農經濟時代的農耕文明與市場經濟時代的現代文明兩種文明形態交融發展的理解和把握。
(一)深刻認識農民的涵義及其變化
農民是一種古老的職業身份。《管子·小匡》云:“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春秋·谷梁傳》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辭海》對農民的定義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在當代中國,農民主要包括三大社會群體或階層:一是傳統職業農民。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農民都是中國人口中占絕大多數的社會階層和群體。從職業劃分的本來意義上說,農民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20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民具有農業職業農民和戶籍身份農民二重性。據統計,2019年我國仍有77871萬農業戶籍人口,55162萬鄉村人口;在33224萬鄉村就業人口中有20000萬人從事農業生產,占鄉村就業人口的60%,占農業戶籍人口的25.7%。二是農民工。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但由于戶籍制度改革的滯后,這些進城務工經商的人雖然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但他們仍然保留農業戶籍身份,從而形成了我國特有的農民工階層。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農民工總數達到29077萬人,占農業戶籍人口的37.3%。三是新型職業農民。隨著市場化改革的發展,我國又出現了各類城鎮人員返鄉入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他們雖然沒有農業戶籍身份,但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據人民日報社報道,到2019年3月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占我國從事農業生產農民的7.5%。
(二)深刻把握豐收的涵義及其拓展
豐收是與歉收相對的,指的是收成好。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生產所獲得的糧食豐收,既是農民的生存保障和生活喜悅,也是國家的穩定之基和發展之源,所以中國歷朝歷代統治者和廣大農民,都虔誠地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豆,泛指糧食或糧食作物;六畜指豬、牛、羊、馬、雞、狗,泛指各種家畜、家禽。傳統農業社會確保糧食豐收的關鍵因素,一是需要風調雨順、灌溉便利的自然環境,二是需要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社會環境,三是需要食為政首、農為邦本的政策環境;四是需要人丁興旺、勤勞協作的家庭環境等。自1970年代末市場化改革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農民傳統豐收觀念和現實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簡言之,傳統的糧食豐收已經遠遠不能使農民滿意和幸福了。為此,必須與時俱進地豐富和拓展豐收的內涵。
第一,要從單純重視農產品數量豐收向更加重視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雙量”豐收轉變。傳統農業都是生態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突出。現代農業則是通過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在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實現質量興農,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要從片面重視糧食增產向更加重視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的“雙增”形態轉變。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增產并不意味著農民收入的增長,相反,農民往往面臨著增產不增收、增產反減收等市場難題和現實困境。實現農民在增產基礎上的收入增長,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期農民豐收的重要內容。
第三,要從簡單重視滿足農民的物質需求向更加重視滿足農民精神需求和美好生活需求的“雙需”格局轉變。人們不僅需要物質的豐收,也需要精神的豐收。如果說物質的豐收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的話,那么精神的豐收則是為了滿足心靈歸屬的需求。要使人們享有更多精神層面的豐收體驗和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三)深刻把握節慶的涵義及其升華
節慶活動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內,以特定主題活動方式,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活動。我國節慶活動種類很多,從節慶性質上可分為單一性和綜合性節慶;從節慶內容上可分為祭祀節慶、紀念節慶、慶賀節慶、社交游樂節慶等;從節慶時代性上可分為傳統節慶和現代節慶。節慶活動不僅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時也包括了文人墨客、知識分子的文學成就與精神追求。節慶活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它體現了人們對所慶祝對象的關注與重視,在喜慶和歡樂的氛圍下,參與者的民族精神和性格被有效塑造、文化得以傳承和進一步深化,治理秩序得到整合,民族凝聚力也得以加強。世界各地人民為慶祝豐收設立有各種各樣的豐收節慶。我國傳統的豐收節設在每年農歷十月初十日,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民間認為這是“十全十美”的吉日,人們借此慶祝一年的豐收,祭祀豐收神“炎帝神農氏”。
在當代中國,舉辦農民豐收節具有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承載,可以也應當在農業節慶活動中實現文明的再傳承與價值的再升華。首先,要從傳統的區域性節慶活動向新時代全國性節慶活動的升華。要更加彰顯在傳統民間地域性慶祝豐收節活動基礎上,形成全國性慶祝豐收節活動的最具特色的中華鄉村文化符號;要更加突出國家層面的主場節慶活動與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節慶活動的交相輝映,主場節慶活動就像中秋節的月亮團圓而明亮,而各地舉辦的豐收節慶活動如同滿天繁星璀璨耀眼。其次,要從傳統喜慶性慶祝活動向現代多功能性慶祝活動升華。特別是要更加突出文化傳承功能、社會教化功能、城鄉融合功能、市場經濟功能、法治規范功能、科技支撐功能等。再次,要從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結晶向現代文明的重要載體升華。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要體現連接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人類文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搭建打通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通道與平臺功能,推動我國在弘揚傳承農耕文明基礎上建設更加燦爛的現代文明。
二、著力彰顯農民豐收節的時代價值
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設立和舉辦農民豐收節,承載著中華兒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崇高使命和責任擔當,迫切需要著力彰顯新時代農民豐收節的時代價值。
(一)增進農民與市民的相互交流
農民與市民原本就是相互依存、合作共贏的生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農民為市民源源不斷提供每日生活必須的農副產品需求,市民也為農民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和各類服務。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也是市民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市民的前身或前前身就是農民。隨著逆城市化的發展,一些市民也下鄉轉變身份和職業成為新型的職業農民。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長期影響,被貼上農業戶籍身份的農民和非農業戶籍身份的市民被人為的政策制度割裂了,農民與市民之間天然的緊密聯系和自然的相互交流受到了嚴重影響。新時代舉辦農民豐收節,就是要消除農民與市民之間的政策制度障礙,搭建有利于農民與市民不斷增進相互交流和聯系的新平臺,形成農民與市民和諧共存、團結互助的新紐帶,實現農民與市民平等交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新型和諧階層關系,使農民與市民既有物質上的相互交流,又有精神上的相互交流,更有制度上的平等互通與角色轉換。
(二)促進鄉村與城市的深度融合
鄉村與城市雖然存在功能上的不同和差異,但城鄉之間始終是一個共生共榮的有機整體,誰也離不開誰。但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卻造成了城鄉關系的空前隔離和扭曲。當前,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最大的發展差距是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為2.64:1。新時代舉辦農民豐收節,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破除城鄉二元體制,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實現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形成平等、開放、融合的新型城鄉關系。通過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要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重新喚醒鄉村的意識,重新發掘鄉村的文化,重新激發鄉村的活力,重新審視鄉村的建設,重新增強鄉村的自信,使城與鄉成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交相輝映的美好生活家園和詩意棲居之所。
(三)推進生產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人們生活在地球上,既需要從事農業生產以維持生命和生活,也需要保護生態環境以保護生命和生活。在中華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中,傳統的生態農業實現了人們生產與生態的有機統一與協調發展。但改革以來在發展現代農業中,卻因農藥、化肥等化學品的大量投入以及工業廢棄物的輸入,對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致命的破壞。近年來有的地方因過度強化環保督察整治也使一些鄉村的農民被禁止從事任何形式的農業生產,生產與生態的對立和矛盾日益突出。新時代舉辦農民豐收節,就是要充分認識和利用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生命等多重功能,恪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最大限度地借鑒傳統生態農業的顯著優勢,克服現代化學農業的嚴重弊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傳承中華農耕文明的基礎上,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有機農業,讓農民變成生態農業的建設者、生態環境的維護者、生態產品的提供者,努力建設既傳承農耕文明又超越工業文明的現代生態文明,實現生產與生態的有機統一,確保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四)推動物質與精神的有機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改變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的貧困落后面貌,始終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邁進。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渴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并將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新時代舉辦農民豐收節,就是要體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要求,推動物質與精神的有機結合,既富“口袋”,又富“腦袋”,還富“心靈”;既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又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既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又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推動廣大農民群體在神州大地上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五)加強傳統與現代的文明對接
傳統與現代就像歷史長河中的一條河流,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傳統是現代之源,現代是傳統之流。傳統文明為現代文明提供了源泉和滋養,現代文明實現了對傳統文明的傳承與超越。那種將傳統與現代進行人為割裂、將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進行刻意對立的觀念和做法是完全錯誤的、極其有害的。新時代不是孤立的時代,是在深厚的中華傳統文明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時代也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不斷走向更加輝煌的遠方。新時代舉辦農民豐收節,就是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鑒人類創造的共同文明成果,打造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通對接的有效載體和傳承創新的寶貴平臺,從而有效貫通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中國與世界,為傳統與現代打通隧道、為鄉村與城市連接紐帶、為中國與世界架起金橋,推動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有效對接、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互促互進、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共存共榮、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同燦同輝。
(六)實現強農與強國的和諧統一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村是祖國發展的遼闊空間,農民是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將“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位置。1982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已出臺了22個有關“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三農”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多重因素的制約,“三農”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短板。農業還沒有成為富國安邦的強勢產業,農村還沒有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農民還沒有成為有尊嚴有吸引力的崇高職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仍然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突出短板。新時代舉辦農民豐收節,就是要抓緊補齊“三農”領域的短板,使中華民族在強農的基礎上實現強國,在強國的進程中實現強農,推動強農與強國的有機統一。為此,必須圍繞建設強國的目標,加強強農惠農富農建設;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強國的目的,在于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舉辦農民豐收節就是要進一步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盡快實現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不斷創新農民豐收節的對策建議
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需要進一步豐富農民豐收節的內容和形式,推動農民豐收節慶化風成俗,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為塑造和形成新的中華文明貢獻力量。
(一)更加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
農民豐收節,顧名思義,農民是豐收節的主體。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豐收節日的慶祝主體上,而且體現在豐收成果的勞動主體上。沒有農民的辛勤付出和身心投入,就不可能有農業的豐收;沒有農民參與的豐收節慶,就背離了農民豐收節的初衷和本意。
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增強農民參與豐收節慶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一是要堅持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雙重功能和價值導向。政府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發展引領、政策支持、制度規范、環境營造、平臺提供、服務保障等方面,農民的主體作用體現在農民組織健全、農民決策民主、農民意愿自主、農民參與積極等方面,同時要激活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政府的主導作用并不是要包辦代替農民的主體作用,也不是要取代社會的積極作用。
二是要構建“1+N”的豐收節慶活動新格局。“1”是國家層面組織實施的豐收節慶活動,重在體現國家對“三農”工作重視的政策導向以及對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主題的引領作用。“N”是各級地方層面以及廣大農民群眾自主組織舉辦的豐收節慶活動,重在結合當地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特別是要體現和形成廣大農民群眾自主舉辦和歡慶豐收節日的喜慶氛圍和節日習俗,像歡度春節一樣歡慶豐收節。
三是要建立健全農民組織和其他涉農社會組織。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既需要發揮農民個人的積極性,也需要發揮農民組織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已有農民組織在組織農民參加豐收節慶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適應現代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允許、鼓勵和規范新型綜合性農民組織以及其他涉農社會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有效的組織載體和訴求平臺。
(二)更加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
農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保障。在中華農耕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農業發揮了根本性的基礎作用。農業也是農民豐收文化的根本源頭,農耕文明本身就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之上。
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一是要進一步強化全社會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凸顯農業在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上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農業穩則天下安,基礎牢則國家興,糧食豐則社會寧。在國家層面,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要切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在社會層面,通過各種形式喚起人們敬畏自然、親近農業、愛惜糧食的認知和情感。在個體層面,要使人們認識到,如果沒有工業和服務業,我們的生活可能極大不便;但如果沒有農業,我們則可能無法生存下去。
二是要切實改變以GDP指標來衡量和評價農業價值的觀念和做法。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就是第一重要的產業。農業是母產業,其他產業都是從母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好像高樓大樓的基座,二三產業好像是基座上建立起來的樓層。以GDP指標來衡量和評價農業的價值和地位,是以工業的價值標準來審視和評判農業的價值,這就像以鴨的水中生存能力標準來審視和評判雞的生存能力一樣,實質上是對農業基礎性地位的極端漠視和歪曲。我們通過農民豐收節慶活動,要使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農業的價值,不能再簡單地以GDP數量和占比來衡量農業的價值,因為農業的多功能價值和極端重要性,無法通過GDP的數據來衡量和體現,就像我們不能以奔跑的速度標準來衡量和評價烏龜的價值一樣。長期以來我們以GDP指標來衡量和評價農業價值的做法,導致了政府、社會和農民對農業價值認識的嚴重扭曲,從而造成政府決策的輕農化、農民選擇的去糧化、社會認知的離農化。
三是要超越現代化學農業,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實現質量興農。如果說忽視農業是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背離的話,那么污染農業和農副產品,同樣是對農業基礎地位的破壞與背離。中華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都是建立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之上的,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生態農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農藥、化肥等大量化學品投入為標志的現代化學農業,造成了前所未有農業污染、鄉村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凸顯,人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損害,這從根本上動搖了人們對農業基礎地位的信心和信仰。我們要通過豐收文化的傳播,深化農業供給性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引導人們超越現代化學農業,走現代生態農業之路,鼓勵農民轉變生產方式,推動更多的農民自覺從事生態、有機、綠色農業的生產,成為優質安全農產品的提供者,既保障糧食的數量安全,又保障糧食的質量安全,真正實現質量興農。
(三)更加重視鄉村的文明價值
鄉村是集合中華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文明體,既是農業的生產空間,也是農民的生活空間,同時也是市民的休閑旅游度假空間。鄉村具有獨特的生產生活節奏,是感受天、地、人之間緊密聯系,回歸大自然、凈化心靈的生活空間、文化空間、生命空間。鄉村文化是最貼近人類自然本性的文化和文明,鄉村文化的密碼值得現代人深思和破解,鄉村農耕文明值得人類挖掘和傳承。在農民豐收節活動中,要將傳播和體現鄉村價值作為重要內容。
一是要展示和挖掘鄉村的文明價值。鄉村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生命、文化等多重價值和功能,是集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種文明于一體的文明體,是中華農耕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和承載空間。鄉村文明孕育、產生和滋養了城市文明,鄉村文明是母文明,城市文明是子文明。由于長期城鄉二元體制的消極影響,我們在一段時期內形成了重工業輕農業、重城市輕農村、重市民輕農民的政策制度安排,從而導致人們對鄉村價值的忽視與扭曲。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特別是隨著城市病的爆發,鄉村獨特而巨大的價值開始為人們所認識、認可和認同。通過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充分展示鄉村文明的魅力和價值,既使市民充滿對鄉村的向往,也使農民增強對鄉村的自信。
二是要正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健康生態宜居鄉村。特別是要重點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加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便利化,使鄉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一樣享有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美麗鄉村,必須防止以建設鄉村之名行破壞鄉村之實,決不能簡單地以工業思維建設農業、以城市思維對待鄉村、以市民思維要求農民,特別要認真貫徹落實《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堅決制止違背農民意愿的強征農民土地、強拆農民住宅、逼迫農民上樓等嚴重損害農民權益的現象,要依法追究侵犯農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組織及個人的違法犯罪責任。
三是要加強傳統村落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傳統村落承載著農耕文明的遺傳密碼,是歷史留給我們鮮活的鄉村建筑藝術博物館,具有彌足珍貴的文化價值。我們要以鄉村美學的眼光看待鄉村,以鄉村藝術化的心靈建設鄉村,將傳統村落作為鄉村文化印跡、鄉村文化符號加以珍視、保護和利用,作為農民的居住權利和財產權利予以尊重、敬畏和保障。必須防止對空心村、閑置農宅一拆了之的粗暴行為。對待空心村、閑置農宅的正確做法,應當是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打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制度通道,真正放活市場和社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四是要發展鄉村民宿業和鄉村旅游業。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形成鄉村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的精品路線、精品節點和精品品牌,融合藝術家的眼光、企業家的經營,讓農產品變成鄉村文化產品,讓鄉村文化價值變為農民增收的源泉。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通過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產品和旅游線路的推介,讓市民與農民一道共同體驗和感悟鄉村文化的魅力和鄉村文明的價值。
(四)更加彰顯勞動的創造之美
威廉·配第指出“土地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馬克思指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我國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就是按照勞動的貢獻作為財富分配的主要依據,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再輔之以其他的諸如按照知識技術、資本、管理等生產要素的貢獻對財富進行分配。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勞動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明顯降低,人們對勞動的尊重明顯弱化,遠離勞動、輕視勞動似乎成為時尚,勞動價值論被邊緣化。一個不可忽視的突出社會問題是農民付出的艱辛勞動沒有得到應有收入回報。
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一是要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勞動的價值和勞動之美。天道酬勤,豐收的果實都是人們的勞動和汗水澆灌出來的;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都是勞動創造的。應大力弘揚勤勞節儉、艱苦創業、精益求精、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是要通過各種農耕體驗活動,形成全社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參加勞動的良好氛圍。既讓農民認識到農業勞動的艱辛與光榮,又讓市民體驗到農業勞動的不易與樂趣。特別是讓人們體驗到在優良的生態環境中,農業勞動是最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勞動。
三是要深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基本原則,重塑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社會主流思想。
(五)更加突出鄉村的地域特色。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偉大國家,14億人生活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個民族以及在華各個國籍的人員攜手并肩在神州大地上工作生活、勞動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鄉村地域文化,這既是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的寶貴源泉,又是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的重要載體。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各地鄉村優秀文化習俗資源的獨特優勢,促進豐收節慶活動與鄉村地域特色有機結合。
一是要彰顯鄉村文化習俗的特色。鼓勵和支持全國各地鄉村緊密結合自身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舉辦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民豐節活動,將各地獨具特色的鄉村風土人情作為重要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繼承和弘揚各地區各民族慶豐收的優良傳統和形式,充分展示鄉村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的風采,形成具有鄉村區域特色的慶豐收活動品牌。
二是要突出鄉村特色產品的特色。在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全國各地都有各具特色、品質優良、眾口皆碑的著名農副產品。這些各具特色的農副產品,既是農民豐收節活動展示的重要依托,又是農民豐收節慶活動展銷推介的品牌。
三是要突出現代科技創新的特色。各地鄉村的特色不僅體現在傳統豐富多彩的習俗文化上,也體現在現代異彩紛呈的科技創新上。農民豐收節慶活動既要立足于歷史文化名村,又要面向科技創新名村,像電商淘寶村、直播網紅村等在現代化進程中崛起的科技創新鄉村,不斷為農民豐收節活動提供新的內容和支撐。
(六)更加體現農耕文明的傳承發展。中國農民豐收節因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而生,也必將因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壯大。農民豐收節本身蘊含著中華傳統農耕文明的思想資源和人文精神,也承載著在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的時代使命和光榮職責。
一是要傳承發展中華核心思想理念。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要將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傳統核心思想融入其中,并且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夯實思想理念基礎。可以積極開展農民豐收節慶歷史文化研究,促進節日塑形與鑄魂相統一。
二是要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要將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轉化為節慶活動的重要元素,以春風化雨、以文化俗的方式蕩滌污濁、凈化心靈,不斷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準。
三是要傳承發展中華人文精神。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要將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光彩奪目的中華人文精神貫徹其中,充分體現出中華人文精神的鮮活生命力和強大感染力,從而不斷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使中華文明不斷推陳出新,更加光彩奪目。
(七)更加堅定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就是實現現代化,即到203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新時代舉辦農民豐收節,既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大力促進和融入現代文明的發展進程。
一是要信仰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之融入到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也體現了現代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在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的組織、舉辦過程中要充分踐行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是要充分保障和實現農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尊嚴。維護和發展農民權利,是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的力量源泉,也是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的重要任務。在當代中國,農民具有三重不同的身份角色,相應地需要保障和實現其三重權利。首先,農民作為共和國公民,擁有公民身份,享有公民權;其次,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擁有社員身份,享受成員權;再次,農民作為村莊社區居民,擁有村民身份,享受自治權。保護和實現農民的公民權、成員權、自治權,要從制度建設和行動上進行落實。通過以農民為主體舉辦農民豐收節慶活動,要有利于維護和發展農民的公民權、成員權和自治權。
三是要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積極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農民豐收節慶活動應當堅定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發揮市場在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突出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機制,充分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文化傳媒機構等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同時,在法治中國建設中,要大力加強農民豐收節慶活動相關立法工作,推動制度建設,真正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杜絕農民豐收節慶活動中的以權謀利、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著力將農民豐收節慶活動全面納入法治的軌道,既確保農民豐收慶活動有法可依,又確保農民豐收節慶活動在法治的軌道上規范有序地運行,使農民豐收節慶活動成為法治中國建設中的一道亮麗的法治實踐新風景。(注釋:略)
2020年8月28日
參考文獻:
1.《辭海》(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5.李北達. 傳統節慶習俗的文化價值[C].載《2013北京文化論壇——節日與市民生活》文集,2013年:150-153.
6.張英洪.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A].張英洪.賦權富民[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291-297.
7.張英洪.善治鄉村——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年5月.
8.朱啟臻.新型職業農民特征、地位與存在形式[J].農民科技培訓,2013(11):10-12.
9.朱啟臻.挖掘鄉村價值推動鄉村振興[J].農村工作通訊,2018(14):39.
(張英洪系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麗紅系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編《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鄉村綠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20年9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