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宋洪遠等:產業興村要緊盯市場

[ 作者:宋洪遠?葉興慶?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08-17 錄入:王惠敏 ]

導讀:“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推進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專訪時,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宋洪遠表示。在他看來,產業是農村各項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只有發展好產業,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才能讓農村成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讓人留在農村,讓城鎮的人才愿意進入農村,激發農村的活力。

然而在很多地方農村,產業還是短板。怎樣實現產業興旺?如何避免重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老路?怎樣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在產業興村的道路上,各地既有經驗,也有教訓,需要及時總結與反思。

嘉賓簡介:宋洪遠: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葉興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一二三產共同振興

鄉村能發展哪些產業?這是很多地方都在探索的問題。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傳統農業,還是引入其他產業,打造工業園區?

“鄉村不能只搞農業,還要促進經濟多元化。”在談到振興鄉村產業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表示。

“只有百業都發展起來,才是興旺。”宋洪遠也認為,鄉村產業振興是指與鄉村發展有關的所有產業的共同振興,既包括農業的振興,也包括鄉村二三產業的振興。

但是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那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模式顯然不可取了。葉興慶指出,新時代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要用好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康養產業、重振傳統工藝等。

據他觀察,最近幾年,一些地方利用鄉村優勢資源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實現了快速發展。而且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臨界點也已到來—社會主要矛盾變了,城市化的地區,高收入的地區,對生態產品、生態服務的需求上來了,為鄉村地區的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提供了強大的市場需求拉力。

近年來,我國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很多企業到農村投資興業,大批農民、退役軍人、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業,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這意味著新產業、新業態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宋洪遠說。

當然,農業依然是鄉村的基礎。宋洪遠強調,農業要高質量發展,走質量興農之路,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粗放型經營向精細型經營轉變、從低端供給向高端供給轉變。

此外,他提倡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以及休閑服務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延伸產業鏈條,豐富農村的產業形態。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到,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加快發展根植于農業農村、由當地農民主辦、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價值的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

“與城市不同,農村的二三產業要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村為依托,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宋洪遠表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產業這些新產業、新業態就是產業融合的結果。”

不靠號召靠市場

上級政府部門號召,領導一拍腦門,產業規劃就出來了,這是一些地方發展產業的方式。發展產業成了自上而下布置的任務,農民也疲于應付。

宋洪遠發現,如此發展產業的地方不在少數,有些地方甚至換一屆領導就換一種產業,來回折騰。

“沒有哪個村不愿意發展產業,也沒有哪個村的發展不依靠產業,但關鍵是怎么選擇產業。”宋洪遠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發展產業,主要還是靠市場。”

他提出,一要讓市場發揮作用,二要讓主體去選擇。只有依靠供求調節的市場才是有活力的、可持續的。

宋洪遠記得一次去浙江調研,發現有個村在發展食用菌,但其實他們既沒有原料,也不具備當地的優勢和特色,他從這個食用菌企業的負責人那里了解到,原來他以前是出租車司機,有一次遇到一位乘客是食用菌技術人員,在車上向他介紹了食用菌,并且告訴他當地氣候濕潤,適合發展這個產業。后來他感覺這個產業有市場前景,便聯系這位技術人員,合伙開了公司,在當地把食用菌產業做起來了。

“這個企業的發展,不是靠村里領導或者當地政府的號召,他是靠市場信息,靠技術人員,靠合伙這樣一種市場機制。”宋洪遠說。

他發現這個企業雖然小,但是跟農民建立了利益結合,比如,他們培育菌種,分散銷售給農戶去種植,農民種出來的食用菌由他們統一回購,投放到市場。“市場經營主體聯結農戶要可持續,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加號要處理好。也就是要處理好領頭羊和被帶動農戶的利益分配關系,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宋洪遠強調,農村發展產業不能一窩蜂上,產業興村不能僅僅靠號召。面對產業競爭要做好兩件事,一是發展生態產業,二是要靠市場,要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來做。

培育經營主體

產業再好,沒有人經營也不行。在多年的調研中宋洪遠發現,鄉村的發展過程中企業的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好。

目前我國鄉村的產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小農戶、規模經營農戶、合作社、農業企業4種,在宋洪遠看來,經營主體不夠豐富、對經營主體的固化認知是鄉村產業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合作社或者規模經營大戶不一定適合所有地方、所有農業品種,要強調匹配,經營方式也要因地因品種有所區別。比如,畜牧養殖業比較適合規模經營,種植業則較難進行規模經營。因此,發展鄉村產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產品選擇適合的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

“產業發展,要靠經營主體帶動。”宋洪遠說,有了好的產業之后,要能做大做強,培育一些領頭羊企業,形成品牌產品,這樣才能避免走改革開放初期發展鄉鎮企業的老路。

“沒有形成品牌,就不可持續。比如,一個鎮十幾公里范圍內建了上百家酒廠,產量大了,但經營者不行、技術不行、品牌不行,最后肯定要干垮了。”宋洪遠說,“現在我們要強調農產品品牌運營,品牌是質量的體現。”

在培育經營主體中,人才是“第一資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認為,現在農民的素質及農業農村的各方面人才還不能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需要。要通過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加強人才培養、鼓勵城市人才下鄉和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等途徑,讓更多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宋洪遠提出,要圍繞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需求,大力培育鄉村生產經營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新、觀念新、知識新的企業家隊伍。同時,建立穩定持續的新型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重點提供生產加工技術、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市場信息等服務。

保護農民權益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是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但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有些地方出現了鏟田毀村等做法,引發巨大的社會爭議。

“在流轉土地,興建產業園,發展規模經營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農民是不是自愿,如果農民不愿意,就不能做,硬搞肯定長久不了。”宋洪遠說。

“一定要保護農民權益。”宋洪遠強調,產業的發展不能犧牲農民的利益,也不能破壞鄉村的生態環境,那樣是不可持續的。

事實上,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農民富不富,是鄉村振興戰略最終實施效果的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始終堅持把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為基本出發點,著力增強農民參與融合能力,創新收益分享模式,健全聯農帶農有效激勵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

據宋洪遠分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小農戶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面。要把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力度與其帶動小農戶的數量掛鉤,大力發展直接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和引導小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

他建議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

“要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的成果。”宋洪遠表示,各地在發展產業的同時,要積極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民生周刊  2020年第1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三级网站在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 | 亚洲中文字幕欧美岛国 |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五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