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基層社會治理的縣市,宜都市全力推進黨建引領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為“中國之治”的基層之治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宜都路徑”。一場深刻巨變已在這片長江、清江交匯的大地悄然發生。
法治思維何以漸入人心?道德風尚何以逐步形成?自治活力何以得到釋放?近日,筆者走進這方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百強縣市”等諸多殊榮的熱土,探尋“宜都之治”背后的故事。
治理之痛的“宜都思考”
毀綠種菜、垃圾亂丟,小區環境“臟亂差”;居民停車難、小區盜竊事件頻發,居民物業關系緊張;講排場、搞攀比,“人情風”愈刮愈烈;封建迷信、鄰里糾紛、賭博打牌、小偷小摸時有發生……
2016年初,楊超出任陸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陸城作為宜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街道版圖面積58.9平方公里,轄9個村、10個社區,總人口10萬人。
楊超介紹,這一年,轄區多個小區先后發生了物業公司和居民的矛盾糾紛,甚至集體堵住小區大門,這不僅給百姓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而且僅為了矛盾調處、秩序維護、信訪接待,街辦一年光支出盒飯費用就超過10萬元。
無獨有偶,在枝城鎮龍王臺村,村黨總支書記康芹華告訴我們:去年,一村民違背村規民約過喜事放鞭,按照規定被罰款200元,結果收取的罰款因村委會沒有執法權不能入賬,只得將罰款退還給當事人。
5年前,五眼泉鎮弭水橋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這里垃圾遍地、路不通、水不凈、電不穩,村集體負債13萬元。滿懷怨氣的村民把村民委員會的牌子摘下扛到鎮政府告狀。
陸城街道尾筆村成立紅白理事會,明確只準操辦婚事、新生兒出生、喪事,并對辦理程序進行了規范。而村民吳先華卻反對:“我是從枝江搬過來的,人情人情,就是人之常情,我掏自己的腰包趕人情,憑什么要別人管?”
基層社會治理難在哪里?在采訪中,多位鎮村干部表示,難在群眾思想越來越多元,難在干部服務不到位,難在治理體系不健全……致使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敢問路在何方?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在宜都市委市政府的眼中: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一字之變折射著國家治理理念的提升。破解治理之難,既是對干部治理水平的檢閱,也是回應群眾訴求的責任,更是社會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的使命所在!
2015年底,宜都立足全國縣域治理現代化樣本區這一目標定位,首次提出“三治結合”基層社會治理理念,在各區域各行業因地制宜,探索與行業區域相適應的治理模式,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
2019年,宜都市抓住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機遇,選取陸城街道、枝城鎮、聶家河鎮、五眼泉鎮、王家畈鎮等5個鄉鎮(街道),先行開展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序的“三治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為宜都市基層治理尋求突破口。
黨建引領的“宜都路徑”
“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是“三治結合”的頂層設計。
宜都利用全國農村網格化管理發源地的優勢,走出了一條“支部建立在網格上,需求滿足在網格內,素質提升在網格里,平安實現在網格中”的新路子。
站在宜都市網格監管中心大屏前,宜都市委副書記王世斌介紹說,宜都將全市劃分為998個基本網格,統一制作1:2000村電子地圖,實現人、地、物、事、組織等基本要素網格全覆蓋,“998個網格覆蓋全市155個村(社區),以網格為基礎,將觸角延伸到最基層,打通服務百姓的最后‘一米’。”
走進錦江社區厚德苑小區,懸掛在小區墻壁上的“家+驛站”Logo格外引人注目。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鎮祝軍介紹:厚德苑小區1316戶,是業主和物業矛盾突出的小區之一。以“黨支部+居民小組+網格員+志愿服務+駐格警務”五合一的“家+驛站”成立后,轄區300多名黨員帶頭,小區綠樹成蔭,道路干凈整潔,群眾怨氣消了,物業費用降了,治安環境好了。”
在厚德苑小區“家+驛站”,志愿服務隊隊長楊興燕正在為居民忙前忙后,曾參與堵門維權的她指著墻上張貼的“樓棟黨員七帶頭”的內容說:“業委會7名黨員被小區居民稱之為‘鄰里紅色管家’,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呢!”
陸城街道的“精細管理、末梢治理”,只是宜都市“黨建引領、網格治理”的一個縮影。
在枝城鎮龍王臺村黨建文化長廊中,張貼著光榮榜和曝光欄,這是該村創新實施的《村規民約百分制管理》評議依據。龍王臺村在宜都市率先推行村規民約百分制管理,村民加分扣分和村級集體經濟分紅連在一起,激勵百姓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動參與到自治中來,自評互議廣泛監督,自覺維護鄉風文明。“如今,村里矛盾糾紛少了,大家一門心思抓發展、搞產業,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元。”村黨總支書記康芹華說。
“黨建引領、網格治理”,“一線串珠”地把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在一起,宜都初步形成了聯動融合、集約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涌現出“磁鐵支部”“網格支部”“五美四福”“三賢共治”“家+驛站”“村規民約百分制考核”等一大批特色品牌,用實踐詮釋著“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基層治理”新內涵。
三治結合的“宜都效果”
入夏以來,在五眼泉鎮弭水橋村,農家樂里炊煙四起,“九鳳谷”景區人潮涌動……好一幅山青、水秀、人和的鄉村秀麗畫卷!
2014年,劉大衛放下年收入百萬元的企業,回村挑起了村黨總支書記重擔。劉大衛帶領村兩委班子走訪803戶村民,耐心解釋政策,收集村民抱怨,感化群眾,凝聚民心……
黨潤民、法潤村、文潤家。短短5年時間,弭水橋村一舉甩掉扯皮村的帽子,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支部像一塊磁鐵把民心鐵粉一樣緊緊吸在一起,被譽為“磁鐵支部”。
弭水橋村的巨變說明一個道理:堅持黨建引領,是“三治融合”的政治靈魂,只有織密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網絡,使黨的建設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機銜接、良性互動,才能打牢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根基。
枝城鎮按照“地域相鄰、產業趨同、便于管理”的思路,組建4個片區黨委,解決了線多面廣等諸多基層治理難題。王家畈鎮打破地域領域界限,推行強弱支部互聯,成立7個聯村黨委,實現“抱團發展”,煥發出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生機活力。
“近年來,農民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問題頻發,關注農村人口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聶家河鎮黨委副書記王家成介紹說,目前,該鎮已在鄧家橋村等9個村、1個社區和2所學校設立了馨語工作室,以心理健康服務助力基層綜合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如今,宜都在全市155個村(社區),均建立起公共法律服務室,選齊配強155名法治村(社區)主任,形成社區一刻鐘、農村半小時的法律服務圈,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法律服務。每個村(社區)都有自己易學、好記、管用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儼然成了宜都自治管理中的小憲法。
在五眼泉鎮雞頭山村家風家訓陳列館里,黨總支書記、主任彭曉柏介紹,從宜都學者王永彬的《圍爐夜話》中提煉出“勤、孝、凈、誠、和”的“五美文化”,倡導“家譜傳福、家訓積福、家規惜福、家顏亮福”的“四福”新家風。這些草根哲學,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彭曉柏說,“這次村里擴寬2.9公里道路,涉及3個組50多戶,村民沒要一分錢的補償款。”
道德的滋養離不開榜樣的力量。在宜都,李玉潔、徐榮耀、李均等一批“中國好人”、劉金傳、謝遠新等一批“鄉賢能人”,以崇德向善的魅力引領鄉風文明,“守信、敬業、融合、勵行”的城市精神已成為宜都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以人民為中心,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在“三治”深度結合的宜都土地上,正綻放出縣域治理的燦爛之花。
作者單位:宜都市農業農村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