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文化是一種扎根于中國廣大鄉村的母土文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于進一步重視弘揚鄉賢文化的提案”。這一提案,使得鄉賢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性凸顯,讓鄉賢文化再一次成為各方熱議的話題。
當前,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優質勞動力外出,精英人才遠離農村,留守群體日漸老齡化,導致一些鄉村日漸凋敝,鄉愁和文脈難以延續,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傳承農村優秀文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發揮“現代鄉賢”的力量。鄉賢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鄉愁為基因,以鄉情為紐帶,以鄉賢為楷模,根植于鄉村社會土壤、依附于農民的生產生活和情感習慣之中,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那么,弘揚鄉賢文化對實現鄉村振興意義何在?
弘揚鄉賢文化,有利于彌補鄉村治理短板。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立足于當前農村發展的現實提出的重要舉措。當前,農村治理環境日益復雜化,治理對象多元化,弘揚鄉賢文化,發揮鄉賢作用,是推動農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一是有利于建立政府和群眾之間聯系的紐帶。新鄉賢具有較高的學歷和文化素養,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準確及時表達村民意愿,能積極帶領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的管理,激發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的積極性。二是有利于提升鄉村公共事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新鄉賢大多見多識廣、思維敏銳,對家鄉的發展有著較高的熱情,可以協助鄉村研究和解決相關領域的問題,為公共事務提供咨詢和參謀服務,進一步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同時,他們善于用村民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傳遞現代知識,讓現代的法律和契約精神與傳統的價值和倫理得以協調,讓法治、德治能夠在鄉村融合發展。
弘揚鄉賢文化,有利于涵養鄉風文明。鄉賢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記,是連接故土、維系鄉情、記住鄉愁的精神紐帶,是探尋文化血脈,弘揚固有文化傳統的精神原動力。其中所蘊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續傳統鄉村文脈,教化鄉民、反哺鄉里、涵養文明,使村民遵循行為規范、價值導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發揮鄉賢文化的引領力,發揮新鄉賢作為文化引領者的角色優勢,有利于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移風易俗,扭轉農村封建迷信風、賭博抹牌風、大操大辦風、人情風等不良風氣,全面塑造文明鄉風。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挖掘、用好鄉賢文化這一寶貴資源,發揮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參謀長”和“先鋒隊”作用,既能延續鄉情鄉愁,又能吸引在外鄉賢反哺家鄉,凝聚發展合力,共同傳承鄉村文明,推動鄉村振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