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農業農村人才工作座談會透露: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目前突破2000萬,其中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全國農業科研人才總量達到62.7萬,農技推廣機構人員近55萬。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當前要突出開發“兩種資源”,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匯聚外部力量,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這句話道出了現在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嚴重的問題。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尤其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誰來種地”“誰來務農”問題日益突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重要內容。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已是當務之急,要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類型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
經過多年持續不懈的奮斗,截至目前,我國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規模已經超過1400萬人,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加速涌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將達到2000萬人,成為現代農業先導力量。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規模,將有力促進“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等問題的解決。
原農業部此前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發展到2000萬人。自2012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就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截至2015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已達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中央和地方財政累計投入超過80億元,全國1800多個農業縣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
其實,現代農民早已和傳統的莊稼人有著本質性區別。因為他們已經把農業作為產業化經營,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獲取報酬,并以追求實現自己的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經營的目標。近幾年,國家開始大范圍進行農民創業培訓,但之前的培訓只強調“專家講什么”,而農民的接受程度并不知曉。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缺陷,根據國家農業部有關精神,江蘇省農林廳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引入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系統,即在培訓之后進行結業考試,合格者由農業部頒發資格證明。
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將呈現出“職業化”趨勢。專家指出,未來職業化農民的來源主要有四大類,農業大戶、打工返鄉者、愿意經營農業的城里人和子承父業的新一代農民。與傳統農民不同,職業農民是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者。他們不再為滿足溫飽而整日束縛在自家幾畝地上耕種,可以通過土地流轉政策而承包超出自家耕地數倍乃至上百倍的土地,并可根據市場需要自由地選擇種植品種,其從事的農業或畜牧業等完全成為一項商品產業。而種糧大戶和專業戶層出不窮,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早已有不少農民已經從單純的莊稼耕種者轉變為了農業經營者。他們所經營的農業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型農業,而是伴隨著大量工商業資本注入,演變出了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生態保護型農業等多種形式的現代農業。而這些都在農村不斷催生出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農民群體。
職業化農民是把農業生產和生活相分離,經營農業和營生相分離,并逐步由自然人轉化為企業法人。因此,職業化農民必須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由發展的農村新型群體,同時對職業具有選擇權,在經營農業時則具備一定的經營能力,并考慮經營規模的問題。與傳統農民不同,職業化農民正在逐步地改變農業生產方式,不再為滿足溫飽而整日束縛在幾畝地上耕種,視野更開放,根據市場需要自由地選擇種植品種,用工業的方式來做農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從發展角度看,隨著農業產業經營的規模不斷擴大,職業化農民群體將會不斷壯大,并成為現代農業的主力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證券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