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敢為人先”創造更多條件
——訪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
文匯報: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的大包干,對當時的中國有多么重要?
鄭風田:制度層面,小崗村是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大包干是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和激勵機制的根本性變革,解放了“一大二公”農村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束縛。沒有家庭承包經營的改革,農村改革將無從談起。
精神層面,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大包干是 “大逆不道”的,各界對改革的爭論一直存在,在大包干實施中,村民冒著坐牢,甚至殺頭的風險,進行著改革之初的實踐;支持改革的干部也甘愿和農民共進退,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使改革沖破重重險阻,獲得成功。這種沖破堅冰時 “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對整個中國改革開放事業而言,激勵巨大,貢獻巨大。
文匯報:大包干從嘗試到獲廣泛認可,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這個過程能為如今的農村改革提供哪些借鑒?
鄭風田:改革注定不會一帆風順,肯定會遇到阻力,只要大方向正確,就要有堅持下去的決心。
很多改革經驗,不是在辦公室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來自基層源自基層。農民永遠是農村改革的力量源泉,他們的實踐權威和選擇權利理應得到尊重。而且緩緩向上的方式,相對而言阻力較小。
文匯報:大包干精神對當今的農村改革而言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鄭風田:敢為人先依舊是改革的基礎。今天,仍有賴于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繼續深化改革,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不過,我想說的是,農村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依然存在很多思想上、機制上的禁錮,使改革的步子邁不開。我們必須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打破一切阻擋敢為人先的障礙,多鼓勵改革,為敢為人先精神的發揚創造條件。
文匯報:當初,小崗村分田單干,如今,小崗村的部分田地又重新合并。有人說是“改革走了‘回頭路’”。還有人說,從小崗展開的家庭承包經營已經過時。對上述觀點,您有什么看法?
鄭風田:以上兩個觀點明顯是錯的。
第一,從合到分,再從分到合,這根本不是“回頭路”,而是土地經營的再創新,沒有過去的“分”,便不可能有現在的“合”?!胺帧敝?,農民對土地沒什么處置權利,他們吃“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所以經常會有人出工不出力;“分”之后,土地承包給了每個農戶,自己耕種、管理、收獲,干多干少不一樣,利益機制被打通,更符合農業生產的基本規律。而如今的“合”,則以曾經的“分”為基礎,是對當初制度的鞏固、發展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即便土地流轉,只是經營權流轉,承包權始終在農民手中。自己種,還是租出去外出打工,農民可以自主決定,甚至被賦予了更多的財產權利。
第二,家庭承包經營在我國依然是農村經營制度的基礎。為發展現代農業,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近年來全國出現了一些新型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比如種糧大戶、規模農場,在土地資產的增值中實現農民致富,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但這并沒有改變“土地在農民手中”的現狀,也可以看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家庭承包經營。而且,我國的國情是大國小農,農村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但勞動力豐富,超級農場不可能成為中國農業經營體系的主流。
文匯報:我國的改革從農村起步。如今,在我國新時代的改革進程中,農村改革還應該注意哪些關鍵點?
鄭風田:40年前,小崗村的改革讓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開,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如今,土地依舊是農村改革的重要抓手。我國提出在農民原來享有承包權的基礎上,實行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農村土地可以流轉起來,為未來的農業發展創造條件。但是,土地流轉一定不能犧牲農民利益,不能行政化“一刀切”,明確紅線,避免“非糧化”和“非農化”。畢竟,農村土地留在農民手中才是最安全的。
農村是改革開放的穩定器。農村土地、農村勞動力是巨大的 “蓄水池”,農村穩定事關糧食安全,符合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城鄉差距較大,農村無論硬件還是軟件與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振興鄉村,正當其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匯報 2018年10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