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探索出了一條“變撤為改,村小升級”的農村小規模學校特色辦學之路。該縣采取一系列“草根措施”,變撤為改,強基固本,提升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公平,把16所農村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筆者連讀幾遍,忍不住為此叫好。
之所以叫好,因為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長遠而有力的舉措。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村留住了學校,也就可能留住村里的年輕人。一些鄉村勞動力之所以離開鄉村,有時候是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鄉村留住了學校,還有可能留住一批人才。在鄉村,村小老師是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他們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對傳承鄉村文化、保持鄉村活力、提升村民素質等,都有很大的帶動作用。筆者曾去日本長野縣訪問,當地農業委員會策劃了一個吸引外地年輕人來村里種地的計劃,條件非常優厚。筆者問其動機,對方回答,有了年輕人鄉村才有活力。辦好一所鄉村小學,就能夠聚集起一批有活力的年輕人。因而,辦好村小,不能簡單地看作是農村孩子有學上的問題,對于鄉村振興也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之所以叫好,因為這是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實際且可行的舉措。前些年,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鄉村出現不同程度的衰落乃至凋敝現象,農村公共服務與城市的差距呈拉大的趨勢。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扭轉一些錯誤觀念:不能認為只要做好城鎮化,讓農民大量進城,農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必須兩手抓,既要新型城鎮化,又要建好新農村;不能簡單地用經濟效益來看待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還要考慮到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誠然,對于一些不適合居住或居住太分散的地區,適當地搞一些搬遷集中是必要的,但絕不能像一些地方那樣,把村莊合并作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問題的主要辦法。這種做法會對農民的生產帶來極大的不便,對農村的社會治理帶來極大的困難,也對鄉村傳統文化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而應考慮像浙江那樣,因地制宜,扎扎實實、循序漸進地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之所以叫好,還因為他們的機制和經驗值得推廣。很多農村學校之所以難以辦下去,主要是因為師資難以保障。景寧的做法是,建立農村特崗教師津貼和鄉村教師津貼等系列政策,每位鄉村教師可享受每月600至1300元的津貼。同時建立城鄉教師雙向互動機制,通過縣城學校名師支教、專業教師走教、全科教師培養,解決小規模學校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同時,他們還從實際出發,制訂15條農村微班教學常規,通過實施分組學習、分層教學、當面批改輔導作業和多元評價等方式,實施個性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鄉村教師津貼制度,在其他地方也能見到。筆者曾在四川宜賓縣,見到一位師范學校畢業的三十出頭的女教師,擔任小學校長,每月掙三千多元,她對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很是滿意。宜賓縣委書記告訴筆者,由于建立了農村教師補貼制度,越偏遠的地方補貼越高,用這一辦法基本解決了鄉村教師短缺問題。宜賓和景寧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叫好!
叫好的同時,呼吁各地積極借鑒推廣。有人會說,浙江是發達地區,不好學。筆者特意查了一下資料,景寧畬族自治縣位于浙閩邊界,是發達省的欠發達縣,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在全國縣域中屬于中等水平。借鑒推廣,經濟條件固然重要,但根本上是理念和思維問題。當然,各地情況差別很大,也不必要求村村保留學校,但讓小學生就近就便接受合格的義務教育應是努力的方向,至少不能再做那些大規模撤并農村學校的事。
叫好的同時,還要為把好事辦好再進言。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除了加大對農村校舍的投入,必須在教師管理體制上深化改革。可進行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探索,全縣所有小學教師統一落戶縣城,工作關系由縣教育局統一管理,每位教師不一定終身固定在某個學校,既要有競聘上崗的競爭機制,又要有每位教師必須服務鄉村小學一定年限的制度安排,若再加上鄉村教師津貼,將會較好地解決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問題。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在技術上已經可以讓鄉村小學通過遠程教育共享縣城乃至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可在這方面用點心思、加點投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