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胡春桃:欠發達縣域“家庭農場”實踐探析

[ 作者:胡春桃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18 錄入:吳玲香 ]

【內容摘要】目前圍繞家庭農場的經營主體、經營規模、法人地位以及政策扶持等諸多問題,爭議頗多。筆者對嘉禾縣家庭農場發展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以期拋磚引玉,尋求遠離官場、市場的落后縣區農業生產走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的破解之道。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家庭農場理論; 縣域實踐; 路徑探析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如今,“家庭農場” 已成為理論“熱詞”、 實踐“熱點”。據農業部網站公告,全國現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雖然家庭農場在中國是一個新生事物,然而它卻是起源于歐美的舶來詞,目前圍繞家庭農場的經營主體、經營規模、法人地位以及政策扶持等諸多問題,爭議頗多。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到嘉禾縣農業大鄉廣發鄉、普滿鄉,走訪了8個類似家庭農場的種植專業大戶,采取數據統計、典型解剖和查閱資料等方法,對家庭農場發展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以期拋磚引玉,尋求遠離官場、市場的落后縣區農業生產走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的破解之道。

一、家庭農場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抓手

(一)家庭農場基本理論與發展

1、什么是家庭農場?家庭農場通常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

2、家庭農場與農業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社的關系:家庭農場與農業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社的關系是什么?由于家庭農場是舶來詞,其本義是指農民家庭通過租賃、承包或者經營自有土地的農業經營形式。家庭農場與農業生產大戶雖然從土地這個基本生產要素看,都是農民家庭經營承包或自有土地的農業經營形式,都是從事種植、養殖類的農業生產。正因為如此,也有人說它是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筆者認為:兩者最大區別就在于經營主體質的不同,家庭農場業主要進行工商注冊,要有注冊資金,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而農業生產大戶則不需進行工商注冊,是由農業部門認證的,只有政策上的意義。至于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的區別就在于經營范圍不同,家庭農場主營業務是種植、養殖類的農業生產,也可以兼營銷售、服務等。專業合作社主營業務是銷售、服務,兼營農業生產。兩者最大區別就在于經營主體規模的不同,專業合作社是兩人以上合伙企業,家庭農場業主實際上就是個人獨資私人企業主。因而,家庭農場相當于農業生產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具有產權清晰,主業明確,經營規范,規模適度,管理科學的現代農業企業特征。

3、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經營的基本經濟組織形式,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抓手,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支撐。

家庭農場在國外不是新事物,卻是國內個新提法。家庭農場最早起源于歐美,在美國、歐洲和法國等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家庭農場已經非常普遍,形成了比較規范化的運作體系和管理機制,家庭農場在發展上也實現了農業經營規模化、生產經營專業化、農業生產高科技化和機械化,同時又培養出了一批既專業又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中國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后,有的農戶向集體承包較多土地,實行規模經營,也被稱之為家庭農場。在中國,家庭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它的形成,有助于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有助于生產與市場的對接,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組織化程度。中國農業的整體生產力水平還比較落后,土地等基本資源緊缺,整體上看,家庭農場的規模不可能很大,發展進程也不可能很快。21世紀初以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1]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江蘇常熟田娘鎮考察家庭農場時說,通過股份合作、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等多種形式發展現代農業是大方向,會對新型城鎮化形成有力支撐。[2]

二、嘉禾縣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

(一)嘉禾縣基本情況與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

嘉禾位于湖南郴州市西南端,縣域面積699.5平方公里,是湖南省最小的縣。轄9鎮1鄉,共10個鄉鎮,188個行政村,總農戶9萬戶,農業人口34萬人,耕地面積21萬畝,林地面積52萬畝,水面4.5萬畝,四荒地0.8萬畝。是全國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基地、全國牲豬調出大縣,全國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湖南省十大湘菜產業基地.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服務三農,把農村土地流轉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做活了土地流轉文章,目前,全縣共流轉土地36.24萬畝,其中耕地6.1萬畝,林地28.2萬畝,水域1.84萬畝。全縣現有家庭農場總數686家,從事種植業292家,其中種植糧食作物9家,從事養殖業207家,從事種養結合187家。家庭農場經營耕地總面積3.7025萬畝,50畝以下191家,50-100畝386家,100-500畝105家,500-1000畝3家,1000畝以上1家。全年家庭農場經營總收入25228萬元,10萬元以下227家,10-50萬元317家50萬元以上142家。家庭農場勞動力總數1682人,家庭成員1600人,常年雇工82人。已認定注冊家庭農場數量157家,其中:農業部門認定157家,工商部門注冊0家。全年扶持家庭農場財政資金總額0家。

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農民專業協會發展而來,現有工商注冊的專業合作社131個,其中省級示范社5個、市級示范社5個、縣級示范社10個,共有農戶成員1.85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20.5%,帶動非成員數3.3萬戶。2012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產值3億元,戶均收入1.6萬元。

從調查情況看,8個家庭農場的基本情況是:農場主中有5個村干部,3個農民,戶平勞動力2人;8戶農場主共有機械設備51臺套,主業是烤煙、水果、糧食等種植業;土地流轉總面積1091畝,其中耕地701畝、林地310畝、水面80畝,流轉涉及352戶,其中本村252戶1431畝,外村的100戶360畝;有6個農場簽訂了規范的流轉合同,期限10年以上,最長的16年,2戶是口頭協議短期流轉;耕地租金畝平約330元,最高的是龍頭企業每畝600斤稻谷(折價810),最低的是60元,不要租金的16戶,租金調整合理,以糧食為基數長期不動,現金結算的,有的每年加一點,有的幾年一調整;8戶農場2012年純收入98.3萬元,戶平12.3萬元。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農場數量增長較快,區域分布產業化發展勢頭良好。686家家庭農場中,水果種植業39個,主要分布在坦坪鄉、廣發鄉、行廊鎮、塘村鎮;蔬菜種植業11個,主要分布在舂陵河沿岸;糧食種植業9個,主要分布在田心鄉、石橋鎮;煙草種植業14個,主要分布在普滿鄉、廣發鄉等產煙區。

8個家庭農場中,有3戶從1998年就開始“包田種”,5戶從2004年底開始流轉,近幾年規模發展越來越大。據統計,目前,全縣共流轉土地36.24萬畝,其中耕地6.1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9%;林地28.2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54.8%;水域1.84萬畝,占水域總面積的40.1%。有的村也發展很好,如廣發鄉忠良村王六生等1 0戶烤煙種植家庭農場就流進面積735畝,120戶流出,占村總面積的34%,該村經營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有8戶。

2、煙、果、林、稻、豬、魚品種多樣,不僅糧食生產得到保障,而且規模效益得到顯現。全部種植糧食的2個家庭農場,去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18畝,總產量210578斤,畝平1021斤(含小麥),勞平產糧35763斤,按人均口糧800斤計算,一個人種糧可供45的口糧。

3、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增加。8個家庭農場中,戶平勞動力2人,勞平種植面積112畝;勞平產糧35763斤,勞動效率大幅度提高,帶來了收入的大幅度增加。種烤煙的4戶家庭農場,農戶戶均純收入6萬元余元,戶均增收1萬元。8戶農場2012年年純收入98.3萬元,戶平12.3萬元。人均純收入3.1萬元,是當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倍。

4、農業機械化程度顯著提高。8個家庭農場中,2012年種植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作業,農場主配有機械設備41臺套,機械投入200多萬元。嘉禾縣廣發鄉神農葉煙草專業合作社流入土地6150畝,購入了耕田機、收割機等多種農機設備共計86臺(套),為社員提供烤煙育苗、栽培、烘烤、分級、運輸等方面的服務,其機耕水平達90%以上。

5、家庭農場發展類型多樣。調查情況表明,農場主身份的類型主要有四種。①部門引導型。如縣煙草公司牽頭成立了廣發神農葉煙草專業合作社、普滿逸香煙農專業合作社。②返鄉人士創業能人帶動型。由一批種養殖大戶、經濟能人、返鄉人士創業率先成立了各類專業合作社。如養豬大戶李被雄組建了雄峰養殖專業合作社;貯麻種植大戶曹真富組建了真富貯麻專業合作社;販運大戶周石忠、周清岳等人組建了石橋周家花生專業合作社;經濟能人李鵬湘帶頭成立了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③龍頭企業帶動型。如天奉富硒果業有限公司牽頭成立了大塘富硒水果專業合作社;龍潭鎮眾鑫農工貿公司成立了社塘香菇專業合作社。一是村干部帶動型。如塘村鎮侯寨果木專業合作社、坦坪鄉老謝家水果發展專業合作社、行廊鎮桐梁橋優質水果專業合作社等都是由村組干部牽頭組建的。

6、加強縣鄉兩級領導,政策激勵措施到位。縣委縣政府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鄉、村兩級均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土地流轉工作納入了年終綜合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2009年12月我縣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意見》,鼓勵各類農業實體開展土地流轉,從2010年起,凡連片流轉耕地面積200畝以上,流轉時間3年以上的農業經營實體,由縣財政按一定的標準一次性獎勵給農業實體。由縣農經局牽頭加強了對各部門和鄉鎮在土地流轉工作中的考核獎懲力度。同時,縣委、縣政府把土地流轉工作當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抓,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大力支持。通過土地流轉,促進了土地集約化經營,促進了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形成了糧食、烤煙、水果等9大產業板塊經濟;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發展家庭農場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困難:

1、農村土地流轉困難。一是部分農戶對土地存在思想障礙。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濃厚,擔心失了地、丟了根,不敢流轉;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對那點田、那點租金無所謂,田放那也不要飯它吃,還可以領補貼,不愿意流轉;加之政府對土地流轉沒有“硬措施”,沒有辦法制約農戶。二是土地零散和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使土地難以流轉。廣發鄉瑞溪村704畝耕地,流轉了280畝給王秋生等10家家庭農場,下余424畝由于分散在偏僻的9塊地方,涉及全村210戶。既難協調,又難成片,有人每年出500斤稻谷的高租金,這424畝地就是無法流轉。就全縣而言旱澇保收面積14.3萬畝,只占耕地面積的68.1%,中低產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11.2%,“旱包子、水袋子”的現象仍然突出。條件差的田流轉難度大。三是土地流轉服務還沒完全到位。調查的8個家庭農場6個簽訂了合同,2戶是口頭協議,其他散戶都沒簽合同。全縣農戶間的小面積流轉80%以上都沒簽合同。

2、資金、人才支撐困難。農業生產周期較長,比較效益低,回報見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大部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想發展擴大規模,貸款融資很困難。從融資情況來看,迄今為止銀信部門還沒有為我縣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發放過貸款。一是條件苛刻。大塘富硒水果在某銀行貸款300萬元,銀行先扣利息,再要求存60萬元在賬上,不計息,實際可用資金只有200余萬元,相當于利息翻了一番。二是無法貸款。廣發鄉大村村李鵬去年流轉220畝土地種烤煙,農戶每畝的租金750元,他家純收入也很可觀,兩相滿意。他想貸款50萬元,擴大種植規模到500畝,因缺少有效抵押無法落實貸款。三是農業人才支撐困難,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從事農業勞動力年齡偏大,結構老化,后繼乏人。全縣686個大戶1682名從業人員中,40歲以下的189人占11.2%,41-50歲的427人占25.4%,51-60歲的849占50.5%,60歲以上的217占12.9%,六成以上的人在50歲以上。還過10年,“誰來種田”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3、農業社會化服務還不完善。突出表現在農機駕駛與維修、配方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專業技術等方面。農村盲目施肥、盲目打藥的問題突出。家庭農場業主和成員98%以上是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自身技術水平較低,缺乏專業技術人才,而且也沒有經濟實力吸納引進專業技術人才。不少農戶信奉“巧種不如拙閉”(施肥)的老信條,不管田里缺什么,搞兩包化肥再說。有些農民,一季稻谷打五六次藥,人家打什么藥我打什么藥。     

4、政策落實困難。一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不協調,實際操作中承包權大于所有權,經常出現承包者賣田給所有者事情。集體調整土地興辦公益事業、調整土地連片成塊、調整土地承包苦樂不均非常困難。二是中央新增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的政策落實難,改變現行的補貼發放方式易引起新的矛盾糾紛;三是農村人地不均問題突出,土地分散零碎,互換調整難。農村人口流動變化很大,但很多地方田地至今沒有進行調整,農戶承包地極其分散細碎,不利于流轉發展規模經營。坦坪鄉皇豐村170戶有60戶存在承包土地苦樂不均,多的兩老承包10多畝,少的七八人只有幾畝地,群眾意見大,村里不敢調整。

(三)發展家庭農場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土地生產率不同步。我們調查去年種糧食的2戶家庭農場,勞平產糧12.1萬斤,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了,但是畝均單產只有1134斤,跟一般農戶的單產差不多,比全縣2011年稻谷平均單產1070斤高64斤。但是種烤煙的4戶家庭農場,農戶戶均純收入6萬元余元,戶均增收1萬元。土地生產率沒有提高也不能說是現代農業。

2、規模經營與技術進步不同步。調查的8戶家庭農場種植面積1091畝,戶平137畝,這也是家庭經營相當大的規模了。但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推廣應用還不是很好,特別是那些老農興辦的家庭農場,還是老一套種田。4戶烤煙家庭農場,只種烤煙,不插晚稻。種糧食的2戶家庭農場,80%的面積是撒播,70%的面積沒有秋播。其他技術和品種和一般農戶差不多。

3、農田設施的改善反而使土地流轉出現了倒退。塘村鎮曲龍村3名村干部經過多年的努力,流轉面積最多的2010年達到800多畝,300多戶。近幾年,市縣兩級工作隊進駐后,協助各方爭取國家項目資金400多萬元,大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全村耕地實現了排灌自如、機耕機收、旱澇保收。條件改善了,很多老人都把田要回去了。近2年要回去的200多戶,500多畝,占他們2010年流轉面積的62.5%。老人們要田的理由有3條,一是條件改善了,種田不像過去那樣是重體力活,年紀大也搞得了;二是種田有成就感;三是可以鍛煉身體。盡管合同都沒有到期,3名村干部無可奈何,只有服從群眾的利益,原來購置的機械大多閑置起來了。

三、對策建議

影響家庭農場的發展的因素很多,從國家宏觀層面上講,主要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國家的“三農”政策和農產品價格、戶籍制度的改革、農村社會福利的改善程度。從縣域層面看,

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因地制宜,適當引導、積極扶持,不搞“一刀切”。把全力促使土地、技術、人才、資金、政策等生產要素向家庭農場聚焦,作為大力推動家庭農場的重要取向和主要抓手。具體是要 “全面整合、全面加強”:

1、把家庭農場作為推動我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抓手,全面整合資源,切實做好家庭農場發展頂層設計。深入調查研究,先行先試,盡快制定家庭農場注冊認定標準,為大力發展我縣家庭農場爭取和落實支持政策創造條件。

當前關于家庭農場的定位、認定、扶持政策等還不清晰,國家、省市都在探索。加上家庭農場是受地理條件限制很強的經營主體,不能搞“一刀切”。因此,建議縣委縣政府把家庭農場作為推動我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抓手,全面整合資源,做好家庭農場發展頂層設計。首先要整合領導,合并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建設領導小組等機構,成立縣現代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溝通協調現代農業發展建設事宜。二是整合項目。整合土地整理、高產農田建設、低丘崗地改造等各項農業建設項目,加快流轉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為家庭農場經營提供良好的基礎。三是整合流程。我縣應認真研究借鑒外地經驗,先行先試。組織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家庭農場認定和登記,為爭取和落實支持政策創造條件。

2、加強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土地是家庭農場的基礎,家庭農場帶動土地流轉,土地有序流轉才能有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以完善農村土地規模流轉、經營權交易和失地農民保障安置機制為重點,加快農村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推行農村宅基地的整理置換,建立和完善縣、鄉兩級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和交易(服務)平臺,支持和鼓勵農民采取土地入股等多種方式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規模化種養,促進土地集約經營。要積極探索智慧城鄉建設,為家庭農場土地流轉插上信息化翅膀。捆綁利用土地整理、高產農田建設、低丘崗地改造等各項農業建設項目,加快流轉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為家庭農場經營提供良好的基礎。

3、加強農業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家庭農場的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首先,政府要搭建與國內外高校、農業企業、農業研究所和農技專家們合作的、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產學研平臺,引導家庭農場實現技術更新和設施更新。以“訂單”生產、服務、銷售的形式把家庭農場與國內外高校、農業企業、農業研究所和農技專家們合作的組織起來,實行標準生產、質量追溯和品牌營銷,實現合作多贏。其次,積極推廣“三新”技術,鼓勵家庭農場引進新品種、應用新技術、裝備新農機,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此外,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事業、本土農技研究所等,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家庭農場主和農民企業家隊伍,從而為家庭農場的規范化、科學化和可持續化發展服務。

4、加強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貸款擔保制度和農業保險制度。首先,政府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提供優質服務,實行優惠利率,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服務,提高農村小額貸款額度。鼓勵銀行創新金融模式,支持經營性農田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強對已經落實財政資金的家庭農場基礎設施項目的信貸配套支持。創新農業抵押貸款方式,對家庭農場流轉的土地經營權予以授信,幫助辦理流轉土地經營權專項貸款,減輕家庭農場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壓力。其次,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逐年增加農信擔保公司資金,加強風險防控,不斷擴大擔保總規模,切實解決家庭農場融資難問題。積極推進“重合同、守信用”家庭農場評選,切實解決家庭農場信用貸款問題。大力開展信用家庭農場創建,努力營造“誠信互利、銀農共贏”的良好氛圍。再次,政府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建設。如:我縣目前加強農業政策性保險,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資金,圍繞經濟價值高、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農作物和種植業、養殖業,逐步擴大保險范圍,根據保險種類,按保戶保費的90%以內給予補助。

5、加強家庭農場經營人才培養。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培養作為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利用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重點培訓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率先發展成為家庭農場主。參照大學生村官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特別是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回家鄉、到農村創辦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

6、加強落實國家對農民的扶持補貼政策力度。比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新增補貼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是否可以以縣為單位,把今年中央和省新增的農業補貼,全部單列出來,用于補貼上述對象,其他農民的補貼仍按照去年的標準執行。還比如,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等7部委,2010年5月4日聯合發文《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國家有關涉農項目的意見》,到目前為止落實的很少。再比如,應該允許鄉鎮、村對土地承包嚴重苦樂不均、土地過于分散零碎、興辦公益事業以及嚴重的占田拋荒等問題,采取適當的行政措施調整解決,促進現代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家庭農場—360百科》

2、《從李克強總理考察家庭農場看現代農業發展新趨向》

 

(作者單位:中共嘉禾縣委黨校、行政學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观看 | 中文国产日韩欧美二视频 | 日韩精品92午夜福利免视频 | 亚洲综合色在线综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