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國偉:城市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 作者:王國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16 錄入:王惠敏 ]

城市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么?在陶醉于增長的熱潮中,我們走到了城市發展和更新相互交織的十字路口,物質和精神,歷史與現實,在城市建設推進中,始終充滿著沖突和矛盾。發展中的城市,需要更新和重構。

那瘋狂糟糕的時刻,

那滋生罪孽的城市大缸,

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試想,某日從霧和燈影深處

一個新的基督光耀照人地降生,

他高舉起人性,

用新星的光焰將它洗煉。

——維爾哈恩

比利時作家維爾哈恩《觸角般的城市》中表達的對城市無可奈何的感嘆,以及隱喻中強烈的悖論,誘惑并推動我們去關注并穿越城市發展的歷史。而當我們直面朝夕相處,又若即若離的現實中的城市時,沒有一本書如《收縮的城市》給我帶來如此的震撼。這本集合了多學科智慧、多維度思考、從城市宏觀思維到有說服力的個案分析,給出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城市一味增長的時代結束了!同時,又把我們打回到思考的原點:城市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么?

從中國發現最早的距今約65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時期的城市遺址(現湖南澧縣遺址),到世界近現代城市幾個百年輪回,城市化依然是地球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選擇。全球約近30億人口裝在這個容器里。而中國過去的30年,把5億農民送進了城。城市化依然被視作人類去往理想彼岸的現實版諾亞方舟。

與人類文明相伴相隨的城市,與眾生禍福相依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是容器,是空間,是舞臺,是市場?不同的學科會給出不同的定義和解釋。唯一能在表達上不產生歧義的共識是,城市是人造體,是人類創造的一個生命容器,是人類建構并滿足各種交流的公共空間。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需要交流。從最初的物物相易到現在的信息交換,從經濟文化的傳遞,到人類感情交往,城市成為最好的載體。

同時,城市還造就了兼具公共性與私人性的城市空間。不同階層、不同角色,形成了交流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公共性依賴標準和規則,不但形成交流的可能和有效,也提供人發展的可能性和社會參照樣本,以及自我和社會價值的評價標準。而城市給人帶來更大誘惑的是,在公共性及其規則背面,有一個更大的私人和精神空間。大隱隱于市,其實就是人類對這種獨立空間的尋找。但城市在縮短人的物理距離同時,卻拉長了心理和情感距離,讓生活和人生多變、豐富起來。不可捉摸,這正是城市空間的可塑性和魅力所在。

不同的交流需求,需要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城市構成的多元復合空間,使人的需求有了豐富性和層次感,私密與公共的關系,不但是物理的,而且也是心理的,而且會隨著人的心理、情緒隨時轉換的。就像人們去咖啡館,除了喝杯咖啡之外,這里可以釋放內心的焦慮,也有更多的社會信息可以在這里被輸出和植入,咖啡館內人與人之間形成的若有若無的關系,這種公共性與私人性兼顧的場所,構成了城市人互為依存的特殊聯系方式,產生了城市人的客廳效應。更有甚者如海明威、薩特等作家和學者,他們喜歡泡在咖啡館里寫作,甚至都有專坐,就像一個生命密碼被復制在了這個空間里,他只需要循著生命往返的氣息,就可以準確地到達屬于他的位置。而狄更斯更是城市忠實的信徒,在外時間久了,就想念城市,與城市的周期性接觸才能使他保持內心踏實和創作靈感的鮮活。這種感覺大概就是詩人波德萊爾對城市既清晰又模糊的界定:不知是城市集聚了“人群”,還是“人群”造就了城市?

“人群”是城市最基礎也是最典型的符號和元素,城市的開放性和私密性是“人群”聚合的兩個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是人性化的,是暗合了人的這種本質需求的,況且,城市人面對鄉村有著明顯的政治和層級優勢,因此,城市是“由人構成的機制創造出的一片樂土”(本雅明語)。

但城市畢竟是人造體,有生長、成熟、平緩、衰退的生命周期。城市在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也生產著無盡的欲望?!爱a業結構調整、移民夢想破滅、環境資源的失衡、管理政策的失誤,都可導致城市衰落”。城市在發展和提供一切便利時,也在產生著交通、治安、環境等眾多問題,這些與工業革命同步的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依然還在被不斷的重復。而大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對人口有限的容納能力,交通、住房、醫療、教育等,產生著巨大的不適應性,因此,這種矛盾和沖突制約著制度的進一步開放,又反制著外來人口的短期性和周期性。

這種城市生存危機,盡管直接反映在物質和物理空間層面,但實際帶來的是城市人心理焦慮和安全感丟失的整體性恐慌。當城市的肌理被不斷腐蝕和剝落,人在城市的生存空間也就不斷被擠壓。當年錢鐘書先生的《圍城》還會演繹出各種現代版本:無數的人要沖進來,不少人卻在設想如何逃離這個飛地。

“熟悉的城市如同幽靈般向‘閑逛者’招手。在這個幽靈的召喚中,城市時而變成一道景觀,時而變成了房屋”(本雅明語)。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城市人基本是移民構成的。城市對每個落腳的新人而言,是夢幻如景觀,又現實如房屋,這種空間的恍惚和時間的漂移,就構成了城市人的虛幻感,藝術就成了城市這種虛幻感的最好詮釋者。從波德萊爾的巴黎舊夢,到弗里茨·朗的經典默片《大都會》,再到伍迪艾倫的早期都市三部曲《安妮霍爾》《曼哈頓》《漢娜姐妹》,半是虛構、半是事實的藝術表現,能使各個階層,面對同一個問題,構成同一種理解城市的緯度。

城市的豐富性和文化厚度,城市生活的多元和生活方式的多層次落差,往往成為藝術取材的不盡源泉。波德萊爾把大眾看成是隱形的城市存在,他描寫的帶有某種神秘感的巴黎女人的病態美,入木三分的勾勒出城市的特殊氣質。而作家愛倫坡在他的小說里,“人群中的人”是他對城市基本意向的歸納,面無表情、過度反應,在他的筆下已然是匆忙的城市人的基本狀態,也進一步把人和商人組合到一個既同一又分裂的人格模式之中。而到了普魯斯特,他從波德萊爾詩里讀出了神秘的巴黎女人,“是巴黎街頭上神秘一瞥就能看到和感受到的,身體裹在黑衣服里,面無血色,略顯蒼白,手指纖細而有形的形象”(本雅明語)。我們從這種意向中,不難想象這是晚上紙醉金迷,白天昏昏欲墜的生活圖景,更能從中讀出城市人的孤獨和冷漠。這種顛倒和迷離,也正是大城市的魅力所在。難怪伍迪艾倫樂此不彼,總是喜歡把鏡頭對著城市。到了21世紀,我們看到他的新城市三部曲《愛在羅馬》《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時,他不但以藝術的方式跟蹤著城市的變遷,也對城市的藝術解讀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他把諷喻和城市景觀結合,他把歷史與現實交錯,他爐火純青的藝術表現力,已經把城市解讀提升到一種至高的藝術境界。但是,盡管伍迪艾倫用藝術的方式,不斷對城市與歷史形成穿越,但我們眼前的城市,卻更加迷離、更加難于捉摸。

“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的美國電影,就其對城市的表達來看,被歸納并定格為‘灰色電影’流派”,灰色是城市電影的基本色,灰色是藝術家和城市人對城市的基本判斷。在經典灰色電影中,“城市是緊張的、垂頭喪氣的、個人孤立集體混亂的地方”。如果說,城市藍調和節奏布魯斯是產生于美國中西部能看到的、也是最醒目的,一望無際的田野和大煙囪城市背景,那么,搖滾、朋克則是來自于身體與狹窄的城市空間碰撞而產生的另類解讀。音樂的節奏與城市的節奏表現出天然的相關性和一致性。

藝術視角中的城市,正面是天堂、背面是地獄,就如依靠主題燈光給夜晚的城市以裝飾性,讓人們陶醉于紙醉金迷的繁華正面同時,難以遮蔽貧困、破敗、骯臟和丑陋的背面。藝術只能讓人經歷遺忘,卻無法給出答案。

看來,對城市的思考,需要逆向思維?!妒湛s的城市》就提供了這種思考的參照和樣本。在陶醉于增長的熱潮中,我們走到了城市發展和更新相互交織的十字路口,物質和精神,歷史與現實,在城市建設推進中,始終充滿著沖突和矛盾。發展中的城市,需要更新和重構。更新依然是從藝術干預方式開始。藝術成為挽救城市工業廢墟,化腐朽為神奇的第一根稻草。業已基本癱瘓和廢棄的工業園區,使用成本低廉、自由,管理方式寬松,使得大量流浪藝術家、草根藝人、非主流先鋒派、個體自由職業者,成為進入的先行力量。他們進入方式是民間的、自然的、個體的,反而構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生態效應,其形式的豐富性與草根特點,又為拉平地區、貧富的級差,提供了可能性。

但城市建設中,勢必會形成“不可估量的身份和意義的逐漸喪失。”雖然空間在不斷被重構,卻造成了“集體記憶”的缺失,進而引起“思想的收縮”。隨著本土文化從城市界面上逐漸消失,人們必然會在撤回私人空間和退避文化的兩個基點上,產生出三個選擇的維度:離開、留守,還是返回?看來,面對城市,我們依然愛恨交加。

作者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搜狐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添 | 亚洲乱码中文字字幕 | 日韩欧美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一区不卡 | 亚洲愉拍国产自91 | 亚洲资源站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