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今年來,武岡堅持以推進社區網格化服務為切入點,以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為落腳點,不斷探索創新城市社區治理新模式,實現服務“最后一公里”到“零距離面對面”的轉變,城市社區治理能力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堅持“三力聯動”,激活網格“細胞”。積極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有效途徑和長效機制,推進社會治理資源下沉網格。黨員聚力。堅持把黨支部建立在網格上、把網格內黨員編入樓棟黨小組,積極探索社區網格深層次嵌入黨建模式,全面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制度,常態長效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切實把黨的觸角延伸至“神經末梢”。目前,全市建立16個網格黨支部、201個樓棟黨小組,打造黨建示范小區4個,黨員干部報到服務1.12萬人次。干部接力。以一定范圍地理空間和一定數量人口為對象,按照“屬地管理、規模適度、標準統一、無縫覆蓋、動態調整”的原則,將全市4個街道16個城市社區劃分為4個大網格、16個中網格、126個小網格、272個微網格,下沉市、街道、社區三級干部132人擔任網格長(員)。社會助力。大力培育社會組織,積極發動網格內退休職工、紅小帽志愿者、社會熱心人士選聘微網格員,堅持讓群眾凝聚群眾、群眾服務群眾、群眾引領群眾、群眾宣傳群眾、群眾監督群眾,走出了一條“花小錢辦大事”的基層社會治理之路。目前,武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選聘社區微網格長(員)272名,實行一年一聘。
堅持“三化同進”,升級網格“內核”。充分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事熟”優勢,促使社區網格化服務治理更高效、更便捷。責任明確化。以爭創一批“四零”街道和社區為目標,由各級網格長(員)承擔河長、林長、路長、田長等工作職責,常態開展工作政策宣講和隱患排查消除,著力推動安全生產、道路交通安全、防學生溺水、禁毒和反電詐、信訪維穩等工作相關負面指標“斷崖式”下降。培訓常態化。由市網格辦牽頭,定期組織城市社區網格員業務培訓2輪821人次,有效提高網格員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特別是對在網格化服務中表現優秀的年輕人員,定期統一組織開展常態化的思想、技能培訓,積極引導發展成為入黨積極分子、社區干部后備力量,讓優秀網格員在服務中茁壯成長。管理規范化。設立16個城市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綜合辦公室,研究出臺《武岡市城市社區網格員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社區“兩委”成員為城市社區網格員一級管理主體,統籌推進網格服務的全面實施,并發放《網格員工作日志》,從嚴管理網格員日常工作。
堅持“三網融合”,建強網格“陣地”。全面整合社會治理資源,實現工作協同、數據共享、智慧升級。融合應急網。整合市域社會治理現代系統,組建應急指揮中心“1+N”大數據平臺,接入各類視頻監控資源3.2萬余個,推動“人防+技防”網格體系加速形成,不斷提升網格服務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融合法治網。健全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全面升級打造16個城市社區現代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并將網格化服務管理與矛盾調解中心相融合,推動矛盾在線化解、群眾難題在線解決。融合信息網。結合“敲門行動”上門入戶摸清底數、錄入信息,并按照“一戶一人”模式建立微網格微信群,網格員通過移動設備app即可實時開展網格化工作,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截止目前,網格員整改各類隱患9.2萬余個,現場處置有關工作1.1萬余個,化解各類矛盾糾紛0.94萬起。
堅持“三制齊下”,暢通網格“循環”。健全完善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機制,推進網格化服務治理運轉高效。閉環運行機制。制定《武岡市網格化工作流程方案》,嚴格規范“問題排查、采集上報、交辦處置、督查督辦、辦結核查、結果反饋”閉環流程,實現網格服務全覆蓋、無死角。同時,建立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工作聯席會議,確保網格服務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及時研究、穩妥解決。在民意調查中,群眾對社區網格服務滿意度達97.91%。監督考核機制。建立街道、社區、住戶三級監督評比體系,由社區“兩委”成員兼任的城市社區網格員按原社區干部管理辦法進行考核,非社區“兩委”成員的城市社區網格員開展季度和年度考核,實行百分制評定,以工作考評70%和群眾評議30%兩項組成,季度和年度考核不過關的及時調整、重新招聘。保障激勵機制。出臺《武岡市網格員考核激勵方案》《網格工作積分設置細則》,整合農林水利、生態環保、交通運輸等部門資金專門用于基層網格化工作經費及微網格員信息報送獎勵經費,市財政每年投入300萬元用于獎勵“四零”即“零信訪、零事故、零案件、零疫情”網格,并開設積分超市,及時兌現參與問題上報、矛盾調解、義務投工等行為的獎勵積分,推動了一大批優秀的網格員成為社區“網紅”“名人”。
(作者系中共武岡市委書記;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星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