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周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重在四個融合

[ 作者:周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16 錄入:王惠敏 ]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把握好方向,做好四個融合,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但也面臨著產業和城鎮各自盲目發展、沒有形成協同合力等問題。這樣就會導致,一方面城鎮沒有產業支撐,另一方面產業沒有高質量城鎮化基礎支撐,產業和城鎮處于粗放增長,結構和質量均處于較低水平。由此出現一系列問題,一是難以持續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更好的發展機會。二是“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建設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攤大餅”式擴張,過分追求寬馬路、大廣場,不僅造成大量資源的占用和浪費,而且也對社會性支出產生擠出效應。三是盡管城鎮人口總量上增加,但不同人群之間的分隔程度也在增加。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后,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當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無法得到保障和提升,就不會有意愿留下來為產業和城鎮的發展貢獻一分力量。凡此種種,都與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背道而馳。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推進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產城人融合”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從目前的理論和實踐上看,這一概念基本局限于“一城一鎮”。而若想真正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更應從“大”處著手,也即是地域上集中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產城人融合”。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做好四個融合。

第一,產業融合。地域上集中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形成產業鏈條的分工與合作,建立產業集群。一是可以充分發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各種資源的關聯性和互利性,實現它們之間產業的高度融合;二是形成區域規模經濟效應,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產業中的生產要素,產生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實現各類產業不同區域的聯動與共贏;三是可以不斷降低生產、交易和管理成本,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二,城鎮融合。地域上集中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形成多核心、多層次城市群。一是可以消除區域壁壘,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資源共享與要素流動,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進而促進區域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二是提升中小城市、小城鎮參與產業承接和職能分工的機會和能力,實現它們之間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三是有利于公共服務體系的延伸和對接。

第三,產城融合。產業融合和城鎮融合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最終實現產業集群與城市群的融合發展。一是產城融合促進了產業空間與城鎮空間的對接,增強產業體系與城鎮體系的融合度,實現產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二是產城融合實現了集中性和規模性的雙重疊加,產生更大的乘數效應、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

第四,產城人融合。在產城融合的依托下,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原則,促進人口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及其產業之間有序流動與聚集,進而使得人口數量和結構與產城發展相匹配,最終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均衡發展以及資源環境之間和諧共生發展。一是“人”的發展空間不斷增大。產城融合會帶來“人”的遷移空間和就業空間不斷增大,發展機會不斷增加,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狀態、行為習慣也會隨之不斷改變提升,從而推動了“人”自身的發展。二是產城的發展空間不斷增大。多策并舉實現“人”在產業之間和城鎮之間的合理流動,有利于相關資源的有效配置,由此實現城鎮結構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收入結構和消費結構等相互匹配,這樣既有利于產業優化升級和城鎮集聚高效,又可以避免“城市病”的發生。

作者: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香蕉999 | 亚洲va成精品在线播放人 | 在线看片国产的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97在线 | 五月天亚洲视频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