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鄖西縣委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的重要舉措,作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強力支撐,強化黨建引領,多措并舉推進。目前,全縣28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
突出支部引領,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子
集體經濟好與壞,要看支部怎么帶。只要支部建強了,任何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都有路子可尋。我們因村制宜、分類指導,探索出了五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一是能人書記帶動型。堅持把致富帶富能力強作為選配村支部書記的重要標準,通過外出能人中引進一批、現任干部中調整一批、致富大戶中推薦一批等“三個一批”工程,選拔了237名能人書記。徐尤建擔任澗池鄉謝家坪村黨支部書記后,先后投資330萬元,建成1000畝藥用皂莢基地,每畝年收益6000元,為村集體和農民建起了“綠色銀行”。二是扶貧項目保障型。利用國家光伏扶貧政策,把光伏能源項目向薄弱村擺布,按照統一籌資、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監管的思路,整合資金2億多元,為18個鄉鎮、286個村各建一座光伏電站,確保每年每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10萬元、每個鄉鎮財政增收25萬元,實現集體經濟兜底式保障。三是黨員示范引領型。鼓勵扶持農村黨員發展產業、創辦項目,讓那些有頭腦、懂市場、會管理、善經營的黨員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全國扶貧先進個人、湖北口回族鄉小新川村黨員翁新強依托村級組織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11個鄉鎮、32個村發展五味子項目,720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目前全縣像翁新強這樣的黨員致富帶頭人有547人,他們引領建立專業合作社193家、市場經營主體157個,帶動產業大戶1560個,激活了集體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四是回歸人才創業型。大力實施能人回歸工程,村支部牽頭成立鄉親扶貧協會,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歸創業,支持家鄉集體經濟發展。先后成功引回外出能人1100余名,回歸資金5億多元,創辦產業項目1000多個。五是外引力量幫扶型。搶抓北京市平谷區、武漢市等12家單位對口幫扶鄖西機遇,加強溝通匯報,科學確定幫扶方式,助力集體經濟發展,先后有2.5億元幫扶資金轉化為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有效增強了村級“造血”能力。
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集體經濟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探索長效機制,下足“繡花”功夫,久久為功,持續用力,才能避免“邊上馬、邊推動、邊消亡”。一是惠及各方利益。以前搞土地流轉、發展產業,往往是“富了老板,不富老鄉”,現在由村黨組織唱主角,村集體統一從群眾手中流轉土地建基地,與企業簽訂合同,參與產業發展,群眾就近到產業基地打工。這樣以來,村集體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企業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群眾有了可觀的“分紅”和薪金。貧困群眾說,“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有村集體撐腰壯膽,我們底氣足了,干勁大了,腰包鼓了”。二是注重長遠發展。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思路,對村集體閑置資產確權入股,做強做大集體資金池。把集體經濟純收入新增部分的20%—40%投向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實現滾雪球式發展;5%—10%作為風險防控金,保護入股農戶的權益;10%—20%用于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村級公益設施建設,讓農民群眾真切感受到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三是加強監督管理。以前村集體經濟剛剛起步,就有村干部出問題“倒下”了。為抓好“三資”管理,我們逐村建立“三資”臺賬,出臺村級財務查詢、財產清查等制度,確保村級“三資”保值增值。全面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實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一會兩票”決策機制,充分發揮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作用。群眾反映,村里賬目清楚了,老百姓更加服氣了。
通過近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鄖西縣村級集體經濟打了個翻身仗,全面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有力夯實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物質基礎,貧困人口由14.6萬人減少到8.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3.4%下降到19.4%,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作者系鄖西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北日報·論叢》2017-10-1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